中国大运河延绵千里、跨越古今。今天(10月13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32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主编刘曙光作题为《大运河文化的建构与传承》的演讲,建言大运河传承与保护。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大运河是世界最长、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大运河申遗工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刘曙光从历史的运河、现实的运河、申遗的运河三方面梳理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并强调在世界遗产的语境下提炼中国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
他认为,不断研究和认识大运河,对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连续性、 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球世界遗产共有1199处,包括文化遗产933项,自然遗产227项,混合遗产39项。其中,中国的世界遗产有57处,位居全球前列。
刘曙光说,大运河申遗成功,影响深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运河遗产曾经面临最终消失的濒危局面,全面促进了我国文物保护法治建设,显著提升了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能力建设,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当中的影响力。
刘曙光还表示,从古迹,到文物保护单位,再到世界遗产,大运河经历了一场重获新生的文化整治和疏浚。大运河申遗成功了,但有关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仍在继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生了四个方面的转变: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保护和防护,由“运动式”、突击式向长效化、常态化的保护机制转变,由保护为主向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工作并重转变,由文物部门的保护利用向各行各业对大运河文化积极主动的传承弘扬。
当前,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顺利推进,中国大运河正在成为一条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特色旅游带。而江苏,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也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
刘曙光认为,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江苏处于领跑的角色,走在了前列。他希望,未来江苏仍要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还要更多地从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角度去设计项目、推进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好不好,广大人民群众说了算,要让他们用幸福感来回答,这也是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终目的。
(江苏新闻广播/孙西娇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