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对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宿迁5处地名上榜。
路、街、巷(里、弄、坊)地名
宿城区梧桐巷
根据宿迁最早的地方志明代万历年间《宿迁县志·建置志》记载:“梧桐巷,在新治(即明代万历五年后新建宿迁城)东南,相传为项王所生之处,俗云:项王生于梧桐,长于下相,即此。”
梧桐巷位于黄河南路东,楚兴路南,是项王故里的古玩一条街,两侧商铺林立,建筑突出楚汉风貌特色,结合民居院落、特色商业餐饮、小型演出、博物馆等商业文化功能,展示传统风貌、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
宿城区新盛街
宋元以来,黄河连年泛滥,洪灾严重,百姓畏洪如虎,民不聊生。而新城身在高处,成功地避免了水患威胁,于是,大量百姓奔着新城而来。迁城成功后所带来的民生福祉,消除了繁重劳役给民众带来的生活之苦。县治南,皇华街、迎恩街渐次热闹;县治北,新街逐步兴盛,更名新盛。
新盛街位于老城区,南至市府东路北支路、北至马陵路、西至幸福路、东至马陵小区。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目前市区仅剩的少数成片历史风貌区之一,拥有众多承载宿迁城市记忆的历史遗存。
沭阳县城内大街
昔日的沭城内,只有一条主街道,这条街道名称分为三个,即东关大街、城内大街和西关大街。 东自沭阳中学起,西至原邮电局处(承晖门)称东关大街;往西到西城门旅社处(宣义门)为城内大街,再向西至新沂河大桥南首地段称西关大街。
当时城内大街狭窄,皆石青板铺成,雅致大方,文化气息很浓。如今,走在城内大街上,看着街两旁时尚现代化的店铺,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现代时尚气息。城内大街这个地名,承载着沭城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沭城的变迁与发展。
泗阳县城厢街
与泗阳县城众兴街道隔河相望的城厢街,人称“老泗阳”,城厢街道为桃源古城所在地,是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区的重点街道,辖区面积52.5平方公里。
古桥梁地名
宿城区通汇桥
通汇桥位于宿城区项王路运河桥南侧的运河堤西首,地处新南菜市东南角,与杨泗洪墓相近咫尺。通汇桥为单孔拱形石桥,始建于清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建。桥两边嵌有重建、重修时立的石碑。
早在明清时期,通汇桥东侧的关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街区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客栈、饭馆更加繁忙。宿迁县衙官员为了方便关口街生意人和县城居民的来往及出行方便,遂建起了通汇桥,取“通汇”一名有通往兴盛、繁荣的意思。
(来源:江苏省民政厅网站、宿城区民政局公众号、泗阳政务公众号、 沭阳发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