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盐城最厚的家底,绿色是盐城最亮的底色。为了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颗生态明珠,近年来,盐城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以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全力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今天的《盐城:何以语“滨”》系列报道我们将走进湿地水草,看盐城如何创新做好生态修复和保护,厚植生态家底。
初秋时节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海湿地,水草丰茂、鹿鸣呦呦。晨曦起,保护区的巡逻车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这也是刘彬和同事们开车巡逻的第14个年头,从大学毕业至今,他就始终坚守在这片滩涂湿地上。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刘彬:“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关注我们除了麋鹿之外的一些鸟类的研究、动态,比如说每月会定期对保护区的所有的鸟来进行调查,同时,对一些重点领域,比如说一些珍稀的鸟类,像黑脸琵鹭、还有东方白鹳,这些鸟类的生态进行一些研究。”
14年来,从农学院的青涩毕业生成长为麋鹿保护的行家,刘彬参与了保护区的发展,更见证了保护区生态的修复。走进位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工程,现场一片忙碌,施工的紧张有序与不远成行成群的鸟浪和谐与共。
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技术负责人 赵风:“这里原来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我们综合运用‘湿地水文水系恢复、湿地微地形恢复、湿地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互花米草防治’的修复措施,初步恢复了淡水湿地、咸淡水湿地、咸水湿地等原生自然湿地生境。”
作为我国第一个在海岸带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这里的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越来越多的水鸟来此栖息、觅食,尽情享受这个即将交付的新家。如今1567公顷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近8000头麋鹿种群,还有其他240多种各类野生保护动物。生物圈逐年扩大、生物量持续上升、生态系统日趋完善。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刘彬:“今年麋鹿的种群数量达到了7840头,野外的数量达到了3356头,今年出生的小麋鹿有1040头。”
生态需要保护,更离不开修复。秋天的大纵湖,湖水碧波荡漾,绿草绵延不绝,芦苇摇曳生姿。走进大纵湖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大型施工机械的施工忙碌不绝,开挖、回填、平整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据了解,该项目共投资约5000万元,计划增植水上森林面积500多亩,建立植被资源保护区和植被净化缓冲区,进一步改善和修复大纵湖周边水网生态系统。
项目施工方技术总工 荀竹林:“整个项目施工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周边水生态环境,丰富我们大纵湖区域的生态内容。”
近年来,盐都区坚持“退”“修”并举,启动生态岛建设新工程,先后两批次共退出围网围垦养殖394户,退出养殖水面18000多亩,实施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湖区清淤四大生态保护工程,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生态效益也随之逐年显现。
盐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旅游经济发展科科长 姜飞:“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跟踪监测、入湖河网综合治理、河湖植被缓冲带建设、生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项目,擦亮美丽生态名片,守护独特生态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修复是系统工程,近年来,盐城大力推进以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即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项目,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2022年,全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2600亩,其中,修复近海与海岸湿地11770亩,河流湿地830亩。2023年计划在射阳和东台海岸带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修复湿地面积23250亩。除了实打实的数据,盐城还在2021年,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创设了“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先后组建条子泥湿地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基地等机构,常态化开展鸟类、底栖、大气、水体等专题研究,采集和研究样本超过20万个,持续发力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
去年,盐城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生动映证着盐城湿地保护修复的巨大成效。但湿地保护修护是一项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将继续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湿地保护发展走深走实,用更多的湿地之变,为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盐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