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锭变成金箔需要多少道工序?宣纸如何从纸浆变成纸张?从圆圆的蚕茧到洁白的丝绵,又需要怎样的工艺?这些疑问,在今年的运博会非遗展“运河瑰宝”板块都能找到答案。来自运河沿岸的56个非遗项目济济一堂,热热闹闹的非遗市集吸引了庞大的人流,凝聚出属于大运河的人间烟火气。
从熔化黄金、压成条,再到人工敲打、裁剪,一块厚厚的黄金变成薄如蝉翼的金箔需要经过12道工序。在本届运博会非遗展中,南京金箔的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锻打、切箔、贴箔的工艺流程,更为跃跃欲试的观众们提供了亲手制作金箔书签的机会。一枚枚贴满金箔、华光熠熠的书签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谚语,寄托着传承人对青少年的美好祝福,也收获了现场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在相邻的苏绣展位,国家级传承人卢建英埋首锦缎之上,飞针走线。流光溢彩、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开》将苏绣的精致、细腻、雅洁呈现得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6日在平江历史街区参观卢建英苏绣作品后曾说:“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北京紫檀雕刻技艺展位上,气势磅礴的硕大紫檀雕刻作品——天坛祈年殿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1:1还原的紫檀雕刻作品《清明上河图》节选,正在传承人白玉明的层层雕镂下渐趋丰满、完整。令人惊叹的是,大到桥梁、房屋,小到河中荡开的水波、路人细微的表情,都在质地坚硬、色泽古朴的紫檀木上呈现得详实而生动,让人不禁为这“以雕代笔”的精湛技法所折服。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安徽宣纸的展位上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众。这里正在展示宣纸制作中最重要的捞纸工序。一槽纸浆、一张竹帘,两人共同抬起竹帘后,麻利地放入纸浆池中,左边抄一下、右边抄一下。取下来后,便是一张宣纸的雏形。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实则极大地考验着师傅们的手上功夫,只因宣纸的厚薄好坏就在这捞纸的特殊手法中,浸入竹帘的角度、速度、高度都要靠两位师傅心中有数,每刀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2克。“这是真正的熟能生巧,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体验过现场捞纸的观众抹了把汗,连声赞叹道。
如果说宣纸是文房的印记,那来自浙江的清水丝绵织造技艺,则是农桑的智慧。制作清水丝绵的环节不多,共分煮茧、冲洗、剥茧、做小兜、做大兜、晒干这几个环节。但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丝绵的质量。展位上,除了清水丝绵织物,传承人胡玉花还带来了一柄自制的精美丝绵扇,“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的清水丝绵缠绕成扇面,点缀着花卉图案,格外素雅可爱。
除了上述的非遗项目,非遗展“运河瑰宝”板块还云集了天津泥人张、丰宁满族剪纸、宁海龙舟雕刻、荥阳柿霜糖等多项地方代表性非遗。动人的运河非遗市集,不仅展示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将运河非遗带来的惊艳、感动铭刻在所有观众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