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应用、工厂化集成,扬中市农业生产依托内涵式、创新性变革,如今脱胎换骨,插上了迭代腾飞的翅膀。近年来,在扬中市的广袤大地上,一幕幕生动的“智慧农业+”画面在四季更替中轮番上演,乘着“数字东风”,传统农业“工业化”动能越发澎湃。
“我们现在投喂使用的是自主研发的投食机,既方便又科学,不仅节省人工,还能做到喂食均匀。”近日,扬中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内的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又一波慕名而来的客人。作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先进的智能化设施及超前的特色水产养殖技术让大家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镇江江之源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朱纪坤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利用现有的连栋大棚养殖车间,进行高密度集约化、严格技术管理的河豚、刀鲚养殖生产;同时重点建设工厂化养殖车间、全方位环境监测体系、循环水系统、数据分析集成软件系统。“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模式,实现特色水产品养殖的高质、高产、高效。”
“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们渔业园区的核心企业,今年刀鱼苗繁殖不仅数量突破了150万尾,而且个体也有了突破,百分之六十的刀鱼苗至年底可达到了15公分。成鱼养殖也有了重大进步,二龄刀鱼长至一两左右,能够确保三龄刀鱼上市。”扬中市现代渔业园区办公室主任蔡剑介绍道。
据了解,园区内现使用综合循环水生态养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养殖尾水实行分级净化、实时监控、从而保证生态水质和渔业生态品质。目前园内建成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7个,在建项目3个,通过建设2万平方米标准化水产养殖车间、池塘生态化改造、数字渔业等,进一步加快扬中市建设特色水产农业现代化步伐。
初秋时节,是阳光玫瑰大量上市的时间,在扬中市经开区的森羽农场里,一串串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葡萄缀满枝头,360余亩的大棚内却不见一人。农场主姚松廷告诉记者,现在农场所有大棚均配备了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高科技“装备”,通过手机app操作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都能轻松完成。自2019年使用以来,每年可以节省人力成本4到8万元,农场内的葡萄、黄桃、梨子等经过更精细化地管理,增产提升了20%以上。
姚松廷农场的数字化场景应用也仅仅是扬中市300余家家庭农场的一抹缩影。近年来,扬中市家庭农场内的智能化水平也在连年攀升。打开手机,在家就可以轻松“掌握”设施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利用24H“电子眼”,让农业生产全过程尽收眼底,智能化的“种菜”正在绽放出农业生产的新兴活力。
无论是春播夏种,还是秋收冬藏,如今在扬中市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闪耀着“数字化”的身影。今年以来,扬中市被纳入了全省第二批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单位,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共9.37万亩,主要农作物(稻、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左右,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在95%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85%以上。
科技赋能,让扬中市现代农业更智慧、更高效,也带动了产业进阶、农民增收。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275亿元,今年上半年扬中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1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7%。
从单纯“靠天吃饭”到如今尽享“阳光雨露”,记者从扬中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鼓励现代农业攀高求新的同时,也因势利导全方位为高效农业发展“撑腰打气”。自2020年起,扬中市科技局在市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农业)、农业科技计划等项目支出170余万元,共为30余个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扬中市农业农村局聚焦提升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支农效果和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农业公共服务等专项扶持资金累计8000余万元,给予农业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农业经营主体敢为、敢创。
如今,扬中市正积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本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融合,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扬中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让农民更富、让农业更旺、让乡村更美。
(来源:扬中市融媒体中心/赵紫妍 通讯员/蔡剑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