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垃圾界”有一种新的垃圾处理方法,这个方法在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得到了实践,咱们一起去看一看。
“你看,现在我们处理这些厨余垃圾就跟处理可回收物一样,没有脏水、臭味,俺们干起活来也轻松。”说起现在的垃圾收运、处理工作,仰化镇垃圾收运员贺恒权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起他们垃圾分类的超级“新员工”——黑水虻。
黑水虻虽然长得丑了点,但是在吃垃圾方面可是强者,可谓虫不可貌相,它们究竟有多厉害呢?据了解,黑水虻是一种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孵化为幼虫后的一周时间里是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能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一个周期里,这些小小的昆虫可以从1毫米左右的虫卵长成身长2厘米的成虫,并且吃掉比自己重10000倍的厨余垃圾。
黑水虻养殖是仰化镇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过程中,探索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一次创新实践。今年初,仰化镇引入专业化处理设备,将辖区各餐饮经营单位、学校食堂和农民家中产生的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到仰化镇有机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利用专业设备,首先进行油渣分离,油作为燃料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食物残渣作为黑水虻养殖饲料,每1吨黑水虻成虫的生长全周期可消耗4吨左右的餐厨残渣。
如今在仰化镇,黑水虻已成为处理垃圾分类的超级“新员工”。在仰化镇厨余垃圾处理现场,黑水虻正在大快朵颐地“干饭”,不断采食厨余垃圾就是它们的“工作日常”。仰化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季卫国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仰化镇共有十余家餐厅,每天产生厨余垃圾500-600斤,每天处理费用为170元左右,而通过使用黑水虻处理后,不仅节省了费用,在一周期黑水虻成虫养成后,还可以售卖给水产养殖户作为高蛋白饲料,利润在2000元,收益又可投入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中去。”
“我们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宣传、‘绣花’管理和‘硬核’督查等方式高质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多措并举引导群众参与垃圾分类,逐步提高分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仰化镇党委副书记于泽鲲介绍。
近年来,宿豫区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为乡镇(街道)统一采购新能源垃圾转运车124辆,建设垃圾分类收集亭124座,更新各类分类垃圾桶3万余只,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亭、新能源垃圾转运车52个涉农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成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并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环卫工作市场化运营,项目投入各类作业车260余辆,人员360余人,引入“智慧环卫”系统,实现对全区各乡镇(街道)环卫作业路线、垃圾清运车辆、中转站等调度一屏呈现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全区已有7个乡镇(涉农街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其中省级试点3个,市级试点4个。9月13日,省垃圾分类试点乡镇评估专家组已对仰化镇、新庄镇进行现场验收,预计2024年实现全区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标。”宿豫区城市管理局乡镇办负责人李坤说。
(来源:宿豫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高予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