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这里一到夏天蚊虫特别多,水面有很多垃圾,河水散发臭味,在家里就能闻到。”说起家门口的小河,家住淮阴区淮高镇夏码大沟边的村民朱大爷颇有感触,“多亏了水利部门建设的农村生态河道,现在,这条河水变清了,水流通畅了,臭味没有了,每天还有人巡查清理杂物。我很喜欢在河边散步,心情特别舒畅。”像朱大爷这样对农村生态河道的由衷称赞在淮阴各地随处可闻。
今年以来,淮阴区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聚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2022年底累计建成并通过省市验收复核375.96公里农村生态河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创新改进长效管护办法,新建完成农村生态河道61.77公里。
强化工程治理,标准化建设农村生态河道。农村生态河道不仅承担着农业生产灌溉、防洪排涝的重要功能,也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板块,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发展进程。淮阴区紧紧围绕“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标准,通过河道疏浚连通、强化水体生态修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措施,高标准打造农村生态河道。投资4490万元,采用现浇砼+自锁砖型式对二干渠全段进行护砌,并对河道全线进行绿化,共计种植栾树、紫叶李、木芙蓉等绿化苗木约1.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投资1618万元,对民便河进行防洪排涝达标整治,整治河道21.49公里,并对全线进行疏浚,实施岸坡生态防护2.4公里,对36处排水沟进行沟头防护;投资267万元,对王兴跃进沟进行防洪排涝达标整治,疏浚整治河道4.7公里,对1.1公里的坍塌岸坡打设抗滑桩,并新建引水闸,对6处排水沟进行沟头防护。目前,3条河道治理工程全部完成,经过高标准整治,为项目区构建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水系空间提供了保障。
推行管养分离,精细化管护农村生态河道。农村生态河道“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以往,农村生态河道建成后,水利部门既要负责日常的河道巡查管理执法工作,防止违法建设、违章耕种等行为;又要对破损的河堤等工程设施进行维修养护,保持河道灌溉、排涝等功能;尤其是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等水生植物蔓延快、易反弹,治理难度大。淮阴区通过深度调研,全面推行农村生态河道管养分离模式,统筹“5+1”管护区级资金、市级奖补资金,对已建成的区、镇两级生态河道,通过招标方式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专门实施长效养护工作,负责及时清理河道内水花生、水葫芦、高杆阻水作物,配合水管单位制止和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章耕种问题,并做好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保持水面清洁、岸坡整洁、绿化养护完好。同时,水利部门按月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开展检查评估,严格兑现奖惩措施,构建了管护工作有队伍、有经费、有机制以及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的“三有三化”管护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态河道“常态长效”。
突出制度保障,法治化规范农村生态河道。2023年以来,淮阴区进一步突出农村生态河道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管理,积极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农村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立足区情水情及农村河道分布实际,科学编制《淮阴区农村生态河道管护办法》,从管护主体职责、管护范围标准、管护资金筹集使用管理、管护工作考核等六个方面对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工作进行了规范化要求,重点细化了区政府、区河长办以及区水利、财政、公安、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行业部门以及属地镇(街)、村委会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管护工作中的职责,并明确了管护资金采取财政补助、镇村自筹、社会捐资等形式进行筹集,主要用于农村生态河道管护日常巡查和河道堤防养护、河道保洁、绿化养护、有害水生植物清理、漂浮物打捞、清违清障及生态修复等。目前,《淮阴区农村生态河道管护办法》已通过专家评估论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合法性审核等环节,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实行。
淮阴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胜林表示,到“十四五”末,淮阴区将充分结合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等项目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37公里,覆盖率超过50%,以高水平的农村生态河道描绘“水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