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典型农区氮磷迁移转化过程与面源污染发生及调控机制”中期现场会在常州市武进区新康村举行,70多家单位20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现场考察交流。
当前正值秋粮作物籽粒灌浆成熟关键期,这也是夺取水稻优质高产的关键时期,此时田间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尤为重要。如何科学地做好水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在常州市武进区新康村,得益于先进的智能监测和调度,田间生产得到了精准、智慧、长效的管控。
新康村耕地面积3100亩,其中2350亩为稻田。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相比于普通田块农户田管的暴晒辛苦,眼前的这块农田“省力”很多。得益于农田智能灌排系统,农户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智慧灌排平台,就能即时智能操控。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团队首席研究员薛利红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推行的是浅灌多灌。农户通过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天气预报进行精准灌溉,并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动态调整农田排水口的高度。”
记者现场看到,古村塘的这片稻田,共布置了三台智慧排水口,另外在该区域河道还分段分级布置了三台河道泵站和智能闸坝。按照计划,未来整个村庄的农田都将安装这些设备,配备该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全区域的智慧灌排。河海大学智慧灌排创新团队博士生巫纾予向记者展示新系统,“系统会有一个科学算法,怎么去调度,基于我们这些年做的实验数据以及未来的情景,对面源污染和作物的生长给出更科学的建议,还可以根据建议进行远程的控制。”
据技术人员介绍,带有高养分的农田排水通过该系统还可再循环灌溉到田间,形成灌渠水域内循环。这样一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基本达到近零排放,兼具了拦污放清以及节水节肥的功能。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表示,“通过专家团队的努力,现在我们所有的沟塘水质全部大有改观,农村的环境也比较美了,种管施肥也都比较精准,初步估算化肥用量减低40%左右。”
据了解,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征以及水系水利情况,江苏省农科院以粮食安全及地表水质量提升协同为目标,以农业面源污染“全时空”管控策略为指导,科学布局“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循环利用—生态修复”4R技术链条,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装置、新标准、新模型平台的研发及验证应用,构建了这套可复制推广的绿色优质生产与面源污染近零排放模式。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该项目2021年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进行到中期,建设生态沟渠达一万多米,完成总量的90%;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还使用富炭有机肥等氮替代,减少源头20%的氮肥施用量。截至目前,检测到总氮削减量达35%左右,总磷的削减量在55%左右,成效显著。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研究员张迎颖告诉记者,“我们建立了一个大的示范区,会构建长效运维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有机肥产品。与此同时,我们在现场筛选了比较好的优质高产、减少氮磷排放的优质品种。在退水路径上还做了一个从生态沟渠到生态湿地、生态塘泵的系列措施,有效削减农田退水的氮磷污染物。”
记者从现场会获悉,下一步,科研团队将以该项目为示范,从常州市武进区推广到省市乃至全国,进行广泛应用,助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郝朦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