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一顶帐篷,约三五好友,去大草坪上享受“诗与远方”,是近期不少市民在假日里的选择。城市里有哪些适合“走一走”“看一看”的休闲好去处?近日,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公布了全市52处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点位,同时发布了《无锡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导则》,为公园绿地建设提供了“指导标准”。
幕天席地、享受绿色是时下城市居民热衷的休闲方式,而可以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则很好地契合了这种大众需求。此次无锡市公布的开放共享公园绿地共52处,其中综合公园是本次开放共享绿地的主要类型,共14处;社区公园开放共享绿地3处;专类公园开放共享绿地2处;游园开放共享绿地9处;其他开放共享绿地类型4处,无锡市民耳熟能详的金匮公园、太湖广场等均名列其中。
从功能与地理位置上来说,开放共享公园绿地可以分为“山水骨架型”、“市民生活圈型”和“金角银边型”,他们有哪些区别呢?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王文姬介绍,“山水骨架型”是指近山临水的大型综合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市民生活圈型是指满足市民十分钟生活圈的身边的社区公园、游园等;“金角银边型”是指桥下空间、道路边侧绿地、闲置绿地等通过延伸改造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功能的绿地。
适宜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应满足景观生态良好、交通可达性高、开放需求量大、场地安全性高、配套设施完善等条件,这份《导则》既全面又精细,对绿地选址进行科学分类,又对开放空间的配套设施、植栽配置、活动类型等细节进行指引。其中,对适宜开放共享的草坪、林下空间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措施。“比如说对草坪的要求,一般要比较开阔,地势比较平缓、坡度不宜大于15度,不应有石块、树根、界桩等这样的障碍物,影响活动的安全性。”王文姬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导则》创新提出“双园长制”管护机制,分为“责任园长”及“市民园长”。责任园长由绿地主管部门通过任命或选拔等方式产生,是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市民园长则由绿地管理单位组织选拔招募,主要负责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管理单位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措施,同时积极发展游园志愿者,提升公众参与度、引导提倡“无痕游园”文明风尚。《导则》中还特制了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的LOGO,配合树叶、人物元素,表现开放共享绿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便于市民识别。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绿水青山“家底”丰厚,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一核双环,三轴四楔,多园多点,绿廊水网”的绿地系统格局,“市级—区级一社区级”三级公共绿地系统日臻完善。最新数据显示,无锡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46%,拥有400多座公园,公园面积达56平方公里,已构成“公园+街头绿地”为主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主要空间。据了解,目前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一市二市(县)已整体成功申报我省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第一批试点,为全省唯一全域试点城市群。
(来源:无锡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