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
英国《经济学人》刊文关注
沿海城市湿地保护的“盐城经验”
湿地是地球上
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
也是物种的基因库
9月16日
英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新闻和商业周刊《经济学人》
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将在盐城举办为契机
点赞中国沿海城市盐城
为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
所作的努力与成就
题为《生物多样性成为中国沿海城市湿地保护的最好例证》的文章指出,依托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这一全球性平台,盐城将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讲好环境保护与和谐共存的故事。
创刊于1843年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面向全球发行的杂志,覆盖200多个国家400多万读者,被认可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商业期刊之一。杂志内容涉及政治、商业、金融、科技等领域,凭借专业、独立和国际化的视角,对当下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洞察,吸引了社会精英群体的关注。
文章从野生动物摄影师
在盐城“偶遇”火烈鸟的故事开篇
自然展示了盐城丰富的湿地资源
和湿地的鸟类多样性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
76.97万公顷湿地面积
是东亚—澳大利西亚
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
吸引无数湿地“访客”“用脚投票”
官方数据显示
2022年盐城观测到的鸟类已达436种
文章同时指出,携手全球生态朋友圈共同践行滨海湿地保护的“盐城方案”可行可鉴、效果不俗。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以及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多样化合作下,盐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大跨越。
2019年,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盐城更被Ramsar国际湿地公约列为国际湿地城市,这无疑是对这座城市在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与成就的极高认可。
文章十分认可盐城“打造720高潮栖息地”等为候鸟营造有利环境的举措。经过持续的干预,如今,勺嘴鹬、丹顶鹤、麋鹿等珍稀动物不断在黄海湿地写就和谐共生的故事,为盐城生物多样性“代言”。
同时,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探索也颇具成效:在全市200多家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加持下,盐城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可以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占世界的十分之一。
9月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经济学人》认为,论坛将为进一步保护湿地增添动力,为生态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提供一个长效机制。这场全球共享、万众瞩目的国际盛会,也将成为下一个沿海城市湿地保护的最好例证。
中译全文如下:
生物多样性成为中国沿海城市湿地保护的最好例证
导语: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江苏盐城提供了一个分享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方面成功经验的全球性平台。
在盐城的潮汐湿地拍摄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摄影师李东明永远不会忘记他见到一位非常不寻常的访客的那一天。他用长焦镜头扫视浅滩时,他的目光被一只正在觅食的火烈鸟吸引住了:粉红色,极其优雅。
“刹那之间我为之心动,”李东明回忆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鸟,第一反应这一定是走失的鸟。”这桩奇遇发生在2012年10月,随后的冬天又来了更多的火烈鸟。今年,江苏东北部城市盐城的条子泥湿地,就迎来了11只火烈鸟。
火烈鸟并非唯一喜爱盐城湿地的鸟类种群。就在盐城准备举办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之际,到访这块潮间湿地的鸟类多样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盐城观测到鸟类418种,2022年增加到436种。
“鸟儿在用脚投票,”盐城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表示。“我们付出了非常艰苦的努力,最终还是交给它们来评判。”
盐城拥有丰富的湿地,这得益于长江、淮河和黄河。盐城也是世界上主要的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重要停靠点。每年有约数百万只鸟类来这里换羽、休憩、越冬、筑巢。
“盐城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表示。“这是盐城最大的优势之一。”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建于1983年,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30年来,盐城得到了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合作。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帮助当地的一位鸟类学家给近1万只鸟类戴上了腕带,以便追踪它们的迁徙模式;韩国庆北国立大学(kyungook National University)与当地专家合作管控一种入侵的草类物种;法国环境服务公司Biotope受邀调查沿海风力发电场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值得骄傲的是,2019年,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盐城被Ramsar国际湿地公约列入国际湿地城市。更为重要的是,盐城在为候鸟营造有利环境方面所做的保护工作,对一些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
例如,勺嘴鹬将盐城作为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和在东南亚过冬之间的中转站。目前,勺嘴鹬全球只有600只左右,其中盐城有200多只。盐城打造的720高潮栖息地,已经为勺嘴鹬数量的恢复作出了贡献。
丹顶鹤是盐城的另一个保护物种,是鹤科中最稀有的鸟类之一,全球范围内只有大约4100只。丹顶鹤在东亚与俄罗斯的湿地繁殖,每年来盐城越冬的多达600只。为了保障这片区域存续下去,保护区采取了一些措施,实施湿地引水工程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丹顶鹤等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地。
麋鹿种群的恢复故事是最令人瞩目的。麋鹿原产于中国,在上世纪初几乎灭绝。如今,它们已成倍增长至近8000只,约占其全球数量的70%。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彬说:“我们定期进行网格化排查,在沿途寻找鹿……并通过在其原生地多地加强自然繁殖与人工养殖,恢复其野外种群数量。”
如今,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以及最全的基因库。“整个社区都参与了让麋鹿回家的努力,它给当地居民一种认同感,”刘彬表示。“当‘大丰’这个名字出现时,当地人都感到自豪。”
大丰的绿色使命,也是盐城使命的一部分。除了湿地保护,盐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区。“这将让‘国际湿地、沿海绿城’成为我们在长三角地区的独特品牌。”盐城市发改委副主任罗强表示。
迄今为止,盐城已建成了13.3千兆瓦 (GW)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能力。有关官员表示,仅盐城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就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占世界的十分之一。该市拥有 200 多家可再生能源企业,具备从研发、制造到安装的一整套能力。
今年 9 月,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Our Coasts: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为主题的2023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会议为全球滨海地区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享了中国方案。会议还将围绕“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迁徙物种保护的滨海协同”“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等主题开展讨论。
“论坛将为进一步保护湿地增添动力,”刘彬说。“借助论坛,我们将推动盐城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地将发展与保护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盐城范例’”。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起源于2017年起在盐城举办的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将为生态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提供一个长效机制。为此,盐城正全力推动全球滨海论坛秘书处、NbS亚洲中心落户盐城。
滨海湿地是地球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盐城——这个海陆交汇的繁华之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理念无需远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