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区平江街道北园新村内,戴着头盔、身着制服的安保人员正在路面巡查。平日里,他们还会协助社区清理楼道杂物、清除城市“牛皮癣”,维护小区环境卫生。一系列举措让北园新村这个无物业小区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攀升。
北园新村居民范先生说:“最近,眼看着家园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住得也越来越舒心。”
这是近期姑苏区启动古城区“物业城市”试点工程(一期)带来的可喜变化。
该工程将为古城区域内(14.2平方公里)约1200个无物业住宅区域、2100幢单元楼2.7万户居民提供基础物业服务,并为33.1万平方米区管绿地和无主绿地提供管养服务。
古城区域试点推行“物业城市”模式
古城区域面积虽仅占整个姑苏区面积的17.1%,却集中了全区过半的“三无住区”,由此衍生了不少城市管理“墙角”类问题。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尝试在古城内整体推行“物业城市”模式,推动古城“大物业”一体化管理,真正让居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推动古城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西四亩田是典型的无物业小区,也是此次“物业城市”试点工程(一期)辐射的其中一个小区。
自从小区有了物业“管事人”,结合小区居民对于绿化、休闲、社交等方面的需求,物业部门分层分类、逐项落实,通过修缮地面、增加停车位、添置休闲椅、翻新改造议事亭、加强日常巡逻等,实现小区物业服务“从无到有”、服务标准“从有到优”的转变。
在“物业城市”项目试点区域内,姑苏区相关部门联合相关物业单位,着力破解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周边环境较差、管理真空和脱节的难点痛点问题,将管理触角延伸至区域内的每个角落、每户居民,通过开展清理楼道杂物、清洗公共区域、养护绿地等服务,让百姓的幸福感实现“旧地升温”。
截至目前,该试点项目累计派出保洁、保安约700人次,清理约300吨垃圾,修剪绿化约3000平方米,补植更新绿化色块约5100平方米……古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率
数字赋能是促进社区治理和便民服务的有效途径。姑苏区还依托一体化信息智慧平台,后台管理和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过投入和开发“数字驾驶舱”,以三维实景建模、地理信息采集、报事信息联网、物联数据分析等方式,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跟踪的功能,未来还计划开放接口接入城市服务类、公共秩序类等板块,并聚焦居民需求积极研发“智慧居民”App。
古城区“物业城市”试点项目是在做好古城保护更新的同时,保障古城建设提档升级的创新举措,也是国资国企推进混改与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实践。通过提供更高管理档次、更好服务质量的古城公共产品服务,将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古城长效管理“姑苏样板”,让“住在古城”成为更多人的首选。
(素材来源:苏州姑苏发布、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