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风尚•访谈∣祁智:关注教育,贴近儿童,矢志文学启蒙的大先生

2023年09月16日 09:35:23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观看精彩内容 

  祁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语文教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香江苏”形象大使,江苏省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朗诵学会副会长。

文学领跑,助力成长

  1983年,祁智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他来到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当起了一名人民教师。

  说起选择当老师,祁智说是受自己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在他眼中,当老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祁智的爷爷那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爷爷经常说自己吃了很多没文化的苦。但是爷爷非常睿智,为祁智的叔叔指定了从医之路,为祁智的父亲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从教的父亲,读书与教书的姿势,带给他很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直观感受,直接影响到了他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从教的经历更铸就了他“关注教育,贴近儿童”的文化底色。

  9年的教师生涯中,祁智有8年担任着班主任。在这几年里,他深入家庭、学校,了解孩子们怎么来,知晓他们又要走向哪里去。他说:“任课老师只是常来常往的亲戚,而当班主任,则是与孩子建立一个家。为人师表,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从当了老师,他也一直以“为人师表”的要求约束自己,谨记“守时、自律”的行为准则。

  对教育和儿童的理解,让祁智老师后来的作品,也是贴近儿童的。他著有的《芝麻开门》《迈克行动》《小水的除夕》《奶牛阿姨》等60余部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精妙刻画与生动呈现,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虽后来转身离开讲坛,但是祁智的心却一直不曾离开教育。正如他所说,自己一直关注着新课标,还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专门开了“祁智解文”教育专栏,解读新课标和教材。

  2022年,祁智更是用自己“毕生之绝学”出版了私人阅读笔记《弦歌》一书。在这本书里,他带领我们一起走进30篇文章、几百个故事、人物、时间节点之中,品味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共同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经典之旅。他把这本书称之为自己为青少年传统经典教育而做出的最坚决的努力。

  创作点亮了祁智的人生,儿童文学点亮了童年的灯,这是文化的力量,这更是教育人的初心本色。

感动昨天的小伙伴,也能感动今天的孩子

  祁智小时候没有书读。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书,都是一个晚上看完,天一亮就还给人家。夜深人静,他把头凑在油灯前读书,头发都被烤焦了。祁智说,他很幸福,因为他读到书了。

  更让他幸福的是,自己可以做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书里的人和事,讲给别人听。

  童年的祁智,看了爸爸的《水浒传》,便去把“水许传”讲给同学们听,结果广受小伙伴的欢迎与好评,因此他也立志成为会讲故事的人。于是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要喝很多墨水才行。”讨教之后,他真的喝了一小脸盆墨水,被妈妈发现后,又喝了一小脸盆肥皂水,才得以吐出来。

  但是,有书读的时候很少,能讲故事的时候也很少。

  怎么办?祁智妈妈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写故事。”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首先要做一个会写故事的人。这个主意太好了!但是,怎么写呢?写什么呢?

  祁智遇到问题,就找妈妈。他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说:“你看见什么写什么。”这句话,点醒了祁智。

  祁智说,他开始“看”。他盯住人看,盯住事看,盯住风景看,盯住动物看。然后写成文章,读给妈妈听。妈妈说像,那就是好,妈妈要是说不像,那就是不好,他就重新看,重新写。

  当祁智把文章当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大家惊呆了:“啊!我们在故事里!”祁智幸福极了。

  妈妈在几里地之外的镇上上班。村子与镇子之间,有一大片荒地。每到半夜,祁智听到狗叫声由远而近,心花怒放,那是妈妈穿过一大片荒地,从小镇回来了;每天清晨,天还没亮,祁智听到狗叫声由近而远,心花怒放,那是妈妈穿过一大片荒地到镇上了。这些故事,也都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祁智说:“这些是我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情不自禁地把痛转化成快乐。”

  在传授小朋友写作秘籍的时候,祁智常说,好故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寻找故事,写作文。生活中的故事比编造的更精彩。他说,他小时候的作文,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像与不像之别。把人、事写“像”了,是他小时候的任务。他希望小朋友们也把这当作自己的任务。

  祁智写的好多小说,故事都发生在二三十年前。他以为,那个时候的事情,也能够感动今天的孩子。好故事都是有情感的。祁智一直看到现在,一直写到现在,一直讲到现在。

  他还将一直看下去,一直写下去,一直讲下去。

“胖叔叔”迎跑而变

  祁智16岁从农村来到南京读书,一路披荆斩棘。无论是他的生活还是工作,乃至他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展现出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祁智说:“小朋友们一度称呼我‘胖叔叔’。”后来虽然是因为别人邀约而参加的紫金山马拉松,但他一跑就是7年。

  祁智回忆,当初接到“被报名”跑“半马”的消息后,各种链接、信息、关心扑面而来。那时他才了解跑马拉松,知道要有很多专业性的准备,非常复杂。内心的一种感觉告诉他,对毫无马拉松经验的自己而言,这是非死即残、非常恐怖的运动项目。

  交谈中,祁智风趣地说,从报名那天起,他就想不跑,只是碍于公众形象,不好意思说。多希望跑的那天会出差,或是参加重要会议,感冒发烧,狂风暴雨……

  可是半马当天,一切意外都没发生。在劫难,只能硬着头皮出战。

  一路上,有八个补给点,志愿者们像支前的亲人。在他们的款待中,祁智逢补给点必喝、必吃,他不知道喝了多少饮料,不知道吃了多少香蕉、黄瓜、巧克力,还自作聪明吞了20粒盐丸。喝得饮料在喉咙口“荡漾”,吃撑得要扶着肚子跑。以至于同伴问:你是来跑步的还是来吃喝的。

  当他把起点和终点的照片发到微信圈,一个小朋友看到了,让妈妈发消息说:“胖叔叔没跑吧,一定是在起点和终点各拍了一张照吧?您那么胖,怎么可能跑——半马!”

  自此一役,一跑就是7年,体重从207斤下降到170斤。祁智跑步,不是为了减肥,他的口号是“唯有跑步,可以多吃”“身体在吃,身材在跑”。他说:“长跑带给我身体的健康之外,还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

  写有意义、有意思的作文,做有意义、有意思的事,一直是祁智的人生信条。

坚守自己的成长定律

  长篇小说《呼吸》中,祁智讲述了一众小人物对生活的各种不适应,那又如何把“不”字去掉呢?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做足应对措施。孩子的教育,也是要从小抓起。

  祁智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播种、施肥、浇水、捉虫、剪枝等综合力量。父母是师傅、领跑者、监督者,孩子是学徒,这就是家庭陪伴,共同成长。

  父母要蹲下来与孩子讲话,也要能站起来带孩子走路。因为蹲下来的高度看到的世界,是孩子们的世界,把大人的高度降下来,才能听清楚他们怎么说,开始明白他们想的是什么。但是,不能只蹲下来,更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和孩子一起“萌”,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这里有很多是大人的责任。

  祁智说,不管外面如何变化,我们要有自己的成长定律。

  因为生长在农村,祁智16岁之前就学会了所有农活,把吃苦落实到行动上。吃苦不是口号,不是标签,不是理念,而是行动。现在种下的一颗种子,若干年后一定会绽放。埋下的种子越多,付出的辛苦越多,未来收获越多。让启蒙的种子一颗颗绽放,才会有所谓的前程似锦。

  孩子要读书。一个人不读书也会成长,但那只是长身体,没有长精神。经典是完整成长的台阶。看别人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更快地解决问题、丰富和壮大自己。

  家长要学习。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已经是家长了,可以不学习。学习是终身的使命,为自己,也为孩子,当然也是为国家、民族。用我们的一生来准备未来,越是仓库饱满,越是心中不慌。

  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以笔为戎”的祁智这样认为: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但如果一味依赖人工智能,大多数人将变得平庸,而大多数人能力的弱化,就有少部分人能力更强——我们不能成为弱化的人,只被利用、被掌控。AI只能是我们的工具,该付出的辛苦,自己该有的进步,一步也不能少。

  祁智热爱文学,尊重孩子,甚至尊重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错误、缺点,把他们的生活变成文字,做他们最贴心的启蒙老师。他将用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织更多的梦,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儿童文学更美好的明天。

(编辑/沈芸 视频/鹏程 高峰 阿莲 责编/姜江 李晓红 万晓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