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近年来,扬州统筹推进三湾大运河非遗文化园项目建设,为魅力运河增光添彩。记者昨天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附近看到,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规划建设方案已公示结束,工作人员开始在沿线搭建施工围挡,进行工程前期准备。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项目具体位置在哪?主要有什么建设内容?我市为呼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有哪些重大城建项目列入规划?记者昨进行了深入采访。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开放式文化商业街区
坐落于运河三湾景区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位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东侧,项目总占地约260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之一。大运河非遗文化园项目一期涵盖了非遗文化演艺、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化体验、文创产品零售及商业等领域。一期工程2021年6月中旬开街运营后,随即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节假日人潮涌动。通过文化街区这个载体,非遗的魅力得以充分发挥,吃、住、行、旅等相关产业场景也更加丰富。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项目东至大学南路,南至一期项目,西至大运河博物馆,北至开发东路。二期用地面积108799平方米,地上计容建筑面积约7947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84535平方米,建筑高度6米到18.8米不等,规划建设停车泊位1290个。
记者注意到,二期工程建设区域位于一期北侧,建成后不仅将与一期融为一体,还将与大运河博物馆相互呼应,形成有机整体。从效果图看,项目建筑古典又兼具现代感,与大运河博物馆风格统一。七里河从二期项目穿越而过,河道上规划建有桥梁,河道两侧的建筑群延续一期建筑风格,虽然高度不高,但兼具古建风韵和现代元素,同时采用扬州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庭院、小广场、绿树鲜花等穿插其间,构成整体景观。更吸引人眼球的是,二期建筑群充分利用七里河从中穿越的优势,围绕水来做文章,有大量水面和河道,建筑依水而建,园内小桥流水,呈现出“水街”风韵。
据了解,在今年扬州城建计划中,大运河文化街区项目二期也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名列其中,这一项目将建设开放式文化商业街区,计划明年底建成。
大运河十里外滩——新时代运河城市文化空间
在京杭大运河边,也有重点项目列入规划建设方案之中。其中最靓眼的就是“大运河十里外滩”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纵贯南北,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大运河扬州段是最古老的一段,京杭大运河从扬州东区穿越而过,水质清澈,商船穿梭,沿岸风景如画,各种景观桥梁目不暇接。为充分保护利用好大运河,让运河以更加美丽的面容呈现在世界游客面前,我市有关方面开始谋划打造“大运河十里外滩”项目。
今年7月20日,扬州“大运河十里外滩”城市设计方案征集项目启动会召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京杭运河两岸景观提升、商业及配套滨水建筑打造、周边地块综合整治等。
据悉,“大运河十里外滩”项目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总体城市设计、沿河景观方案设计和重点地块建筑方案设计。总体城市设计面积约1.9平方公里,需对古运河北侧区域统筹规划设计,并提出实质性规划措施;方案基于对区域和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深入研究扬州总体发展格局和大运河文化带全段发展态势,对标先进案例,协调好“十里外滩”与周边区域的关系。沿河景观方案设计是在总体城市设计统筹协调下,对沿河绿地进行景观方案的深化设计,并自选重要节点和建筑进行设计。重点地块建筑方案设计是根据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自选两处地块进行建筑方案深化设计,单体建筑展现多样性,注重与运河及周边环境的融合,表达对新时代运河城市文化空间的创新思考,同时,在用材、建造工艺、运营能耗等方面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
目前,京杭大运河畔原扬州磷肥厂废弃厂区和水产批发市场地块拆除工作正在扫尾,以彻底消除这一环境污染隐患和市容顽疾。未来,这里将成为“大运河十里外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 张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