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七年山“海”情 ——“江苏好人”宋玲和她的“小笋娃”助力西部山区教育纪实

2023年09月13日 17:49:36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延安,一座英雄的城市。

  海门,一座有爱的城市。

  从南黄海之滨,到宝塔山脚下,一次平凡的善举,渐渐汇成爱心的洪流。

  “江苏好人”宋玲将“爱的教育”课堂搬进贫困山区,持续七年助力西部山区教育工作。

  时光见证了她和“小笋娃”蜕变,也经历了革命老区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

宋玲老师鼓励结对的张子妤

  远方的“亲人”,你好吗?

  9月11日,陕西延安市气象台发布冰雹橙色预警,此前的一场冰雹已经让安塞区的农民受损。这一消息让一千多公里外的一群海门人揪心,他们纷纷打起远方“亲人”的手机,“你家的苹果受灾了吗?玉米都收了吗?”“孩子们还能正常上学吗?”……

  就在暑假的尾声阶段,他们刚刚结束在延安安塞区为期一周的走访。这群海门人和延安又有何渊源?

  8月20日是出伏的日子。但在长三角地区,这并不意味着暑气消散,高温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延安,清晨的温度已经降至十一二摄氏度。凉风习习,只有几只秋蝉还在扯着大嗓门喧哗,让人怀恋夏日的热闹。

  安塞区招安镇的一所偏僻山村小学,人们早早地聚集在这里,翘首以盼。

  “他们什么时候到?”

  “快了,快了。”

  孩子们围着大人不时追问,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庞上。

  与此同时,一辆从安塞城区开往招安镇的旅游大巴上,“小笋娃”爱心团也正期待着重逢的那一刻。

  “这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小笋娃”爱心团的发起人——“江苏好人”宋玲老师望着车窗外畅通无阻的马路感叹。

  七年前的夏天,宋玲第一次率“小笋娃”们进山的时候,没有旅游巴士,没有柏油马路,他们是坐着镇上派的一辆没有空调的破旧公交车,一路尘土飞扬颠簸到李家沟小学的。

  “到了!”

  当旅游大巴稳稳地停在李家沟小学门口,车里车外的人都沸腾了。

  有结对家庭的,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远方“亲戚”;刚刚加入“小笋娃”爱心团、还没见过结对对象的,不停地询问,找到了,就像是久违的朋友一般,相互问候。

  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张博奕是第一次来到李家沟村,妈妈和奶奶陪他一起参与了“小笋娃”爱心团延安行。

  山路十八弯,第一次“进山”,张博奕就遇到了晕车的考验。可是,一进结对小朋友高子义的家,张博奕又恢复了神采,两人很快交上了朋友。

  为了这一次见面,高子义的爸爸高强特意请了假,从打工的城市西安赶了回来,夫妻俩把小小的家拾掇得干干净净。“这是我们为了方便接送小孩上学,在招安镇上租的房子,地方有点小。” 高子义的妈妈高雨霞有些不好意思,她总觉得作为主人,有点招待不周。

  高强在西安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高雨霞在老家照顾一双上小学的儿女,平时还会做一些手工活,日子过得简单而温馨。

  “我们早就搬出了山上的土窑洞,不过老家的爷爷奶奶还住在镇上的石窑。”高强夫妇热情地邀请客人参观了他家的石窑洞。原来,延安市政府考虑到近年来气候变化,北方雨水增多,土窑洞存在塌方隐患,把住在山里的乡亲都迁了下来。

  高强说:“东部地区的教育比我们发达,希望通过两个小朋友的结对,带动高子义的学习,让孩子将来可以读大学,走出山区。”

  和高强家一样,刘升军一家也从山里的土窑洞搬了出来。头脑活络的刘升军是安塞区较早脱贫致富的人之一。安塞区有石油和煤矿资源,刘升军就在矿上工作,最近几年收入增长,搬出老窑洞后在山脚下盖了一幢两层小楼。

  得知海门的结对家庭陈柳妤一家要上门做客,刘升军也请了假,和妻子在厨房里忙活了大半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陈柳妤和刘升军的小女儿刘玉英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结对,如今都面临中考。刘玉英开学后要住校,陈柳妤的妈妈黄燕华特意从叠石桥买了舒适的软床垫快递了过去。

  “第一次来的时候,这幢房子刚刚盖好,家里什么都没有。”黄燕华回忆着与刘玉英一家交往的往事。母女俩参加了“小笋娃”历次的延安行活动,见证了刘升军家从家徒四壁到如今过上小康生活。

  “国家对贫困山区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家现在什么都不缺。当然,江苏的先进教育资源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刘升军真诚地说。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黄燕华家这些年过得并不富裕。几年前,她的老公生了一场病,一直在休养中。当时,懂事的陈柳妤主动提出不参加“小笋娃”延安行了。黄燕华告诉女儿,虽然我们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是资助一个西部地区贫困儿童的能力还是有的。在她的鼓励下,陈柳妤没有退出“组织”,和刘玉英的友谊也持续至今。

  这次延安行,陈柳妤一家三口都参加了,他们用乐观的笑容,告诉大家“我们很好”!

  同样全家出动“走亲戚”的还有“施团”一家四口。“施团”是施勇在“小笋娃”延安行团队中的“职务”。他是宋玲的左膀右臂,负责出行、住宿等后勤保障,让宋玲可以有更多精力安排在延安期间的助学、结对走访等工作。他的大儿子是首批“小笋娃”成员,今年才上小学的小儿子跟随哥哥步伐,也加入进来。

  “想让我们海门的孩子感受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这是“施团”带着两个儿子教育扶贫的初衷。

  据了解,这批最早在李家沟村翻过山、爬过沟、住过窑洞、睡过炕的“小笋娃”,如今在初中都品学兼优,富有爱心。

宋玲上门“家访” 张子妤下山相迎

  两届“小笋娃” 七年助学路

  党永斌,李家沟小学的校长。七年前,他来到这所学校工作,见证了“小笋娃”延安行项目的成长,也亲历了学校的发展。

  “我真的没有想到,宋老师团队会坚持七年。”党永斌说,对延安山村中小学资助的单位和个人还有很多,但能够持之以恒长期关注的,并不多见。

  看到学生们没有校服穿,“小笋娃”爱心团定制崭新的校服,寄了过来;学校没有阅读室和课外书,他们捐了近30000元新书和近2000本九成新的书,图书馆建设得有模有样;发现孩子们缺少运动器材,下一年就带来了篮球、足球、羽毛球……

  党永斌动情地说:“现在,学校的硬件条件改善了,我们甚至还有了三间电教室,可以让孩子们享受最先进的教学手段。”

  “小笋娃”和李家沟、招安镇的缘分,还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宋玲刚接手了海师附小“倚天竹”班,一次班会课上,她以视频和照片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大山”,了解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这堂班会课的反响很好,宋玲产生了将“爱的教育”课堂搬到贫困山区,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不同生活环境的想法,并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响应。

  通过朋友的牵线搭桥,宋玲联系到了延安市安塞区招安镇扶贫办主任云卫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视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消除贫困的战争全面打响。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云卫军作为扶贫办主任,走遍了招安镇的每一个山沟沟,心中装着全镇500多户建档立卡户。

  “宋老师就说要找些贫困生娃娃,再找个学校,条件艰苦一点、差一点的,当时就有两套方案,一是给学校资助,二就是一对一再结对。”宋玲的要求对于云卫军而言,简直就是“瞌睡送个枕头——正是时候”,他马上“照单全收”,经过一番比较,最后确定了李家沟小学作为结对帮扶的学校。李家沟小学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安塞区“撤点并校”后仅剩的一所村办小学,占地面积只有3550平方米,却是附近13公里内孩子们唯一的求学之所。由于交通不便,家里有条件的孩子都去了镇上甚至城区上学,留在这所小学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2017年暑假,宋玲和她的“小笋娃”第一次开启了延安行。

  “那时候到延安只有一班绿皮火车,我们坐了20多个小时的卧铺车。”回忆起那一次延安行,宋玲和孩子们觉得累并快乐着。

  崎岖蜿蜒的山路、漫天飞舞的黄沙、干枯的溪流、幽暗的窑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山区孩子清澈的眼睛、渴望的眼神,让宋玲感觉“来对了”。

  党永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个叫王凯的男生,家住在离李家沟小学十多公里远的大山里,性格非常内向,和同学、老师几乎无交流,面临辍学。宋玲和“小笋娃”的到来,仿佛为王凯打开了一扇窗,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他重拾了上学的念头,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有可能走出大山。现如今虽然成绩并不优秀,但是王凯的学习能够跟得上,念完初中已不成问题。

  和王凯一样,很多原本内心敏感、不自信的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在和“小笋娃”的交往中变得阳光、开朗起来。这些年,李家沟小学没有一人因贫困辍学。

  “哥哥姐姐带给我的文具和玩具,我都很喜欢!”作为感谢,今年上三年级的谢思语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大方方地演唱了一曲《陕北姑娘》,获得满堂彩。

  海门、延安两地的孩子彼此多了一份牵挂。据不完全统计,“小笋娃”延安行项目共结对延安困难家庭49户,捐赠款物近70万元。

  “苏陕协作”新样本 山海牵手路更长

  “这是我们当地送考生的习俗,一片生姜、一百块再加一个硬币,寓意‘一姜百过,中考必胜’!”

  正在招安初中读书的杨欣悦,父母都不在了,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笋娃”爱心团的陈鸣娟家庭从她上五年级就开始跟她结对了。今年夏天,陈鸣娟的女儿考上了海门中学,一想到远在延安的“小女儿”杨欣悦也将面临中考,她特意请假过来为她加油鼓劲。

  据了解,杨欣悦还有一个哥哥,前些年,父母相继离世,哥哥不得不辍学打工,让妹妹可以有书读、有学上。如今,哥哥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一门技术,在西安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家庭经济条件正在好转。

  “每次我问他们还有什么需要,哥哥总是说我们有,什么都不缺。”陈鸣娟心疼兄妹俩,今年杨欣悦升入初三,为了给她增加营养,把每月两百元的资助提高到了三百元。

  “只要她能考上高中,能考上大学,我就会一直资助她。”陈鸣娟希望杨欣悦将来考一所江苏的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陆铭悦是首批“小笋娃”之一,第一次来延安的时候还是个小女娃,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她和结对的高新晨小朋友有一个“三年之约”:三年之后,陆铭悦高中毕业,考入心仪的大学;高新晨小学毕业,升入理想的初中。

  六年前,高新晨刚刚上幼儿园,性格腼腆不爱说话,“姐姐”陆铭悦和他立下了第一个“三年之约”:陆铭悦升初中,高新晨跨入小学校门。

  时光飞逝,在陆铭悦家庭的关爱下,高新晨健康成长,性格也开朗了,目前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了,爱学习、爱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

  这一次,陆铭悦在赴延安之前专门列了书单,跑到新华书店为“弟弟”配齐了辅导书和课外书。一见面,陆铭悦就检查起了高新晨的暑假作业。两人又定下了下一个“三年之约”。

  “山里的学生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我很想帮帮他们。”2018年,宋玲通过云卫军结对了招安镇的小姑娘张子妤。

  张子妤的父亲身体残疾,母亲不识字,当时哥哥还在读高中(现已大学毕业并工作),经济比较困难。宋玲把小子妤当成了“小女儿”,除了经济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关爱,对张子妤的学业也非常重视。

  小子妤从小寄宿在学校,从家里到李家沟小学,需要翻越四座大山,父母因为身体原因没办法接送她,因而一直缺少家长辅导。宋老师每个周末都会打去电话,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

  “初中的课程我还勉强能辅导。”当宋玲听到小姑娘目前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五,有望考进安塞区的重点高中时,感到非常欣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永斌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目前,李家沟小学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一批心系山村教育的年轻人愿意留在这里发光发热,然而在教学水平上,和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准备利用一年的时间,将所有年轻教师分批送去江苏、浙江等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培训,以此提高师资水平。随着“苏陕扶贫协作教育基地”的揭牌,这种东西部地区的交流将越来越频繁。

  昔日的黄土高坡,如今已绿意盎然;当年稚气未脱的“小笋娃”,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七年来,“小笋娃”早已不再只是“倚天竹”班孩子的代号,而是一项公益事业,加入其中的人也逐年增多,甚至今年还有一名上海小学生慕名参加了延安行。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这个目标已经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实现;不让山区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这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党永斌的教育事业还在路上。

  “我希望能够在退休后,有机会去延安支教。”宋玲同时表示,“小笋娃”延安行会继续走下去,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季耀 马琴 董娟 王雁玲 编辑/周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