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近年来,南通因地制宜修复、利用盐碱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培育种植水稻和小麦,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南通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区总面积近5000亩,主要承担盐碱地改良技术等科技攻关任务。技术人员在对地质环境开展针对性调查后,设计出改良方案,并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使得这里土地盐度从原先的千分之二十左右,降到了如今的千分之三以下,改良土地的时间从传统的15年左右,缩减到现在只要1年多就可以达标。
江苏省地质局海洋院技术员陈澎军介绍,规划沟、渠、路、闸、涵、桥,使它形成一个四周阻盐、上部洗盐、底部压盐的脱盐环境,让土壤的盐快速脱去,然后再用专利技术、专利肥料、专利土壤调节剂,还有些生物菌剂,让耕作层快速形成,改善性状,提升肥力,满足作物的生长。
更重要的是,在土地改良全周期过程中,技术员运用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来控制地下水位,监测土壤盐度变化,以及土壤肥力的变化,以达到控盐、抑盐、防止反盐的效果。同时,有针对性地培育出以“海璞1号”耐盐水稻为代表的一批适合盐碱地种植的产品。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士友介绍,“海璞1号”耐盐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大概达到千分之三到五,耐盐性很强,该品种的生产潜力一般达到500公斤每亩,高产田块在600公斤每亩以上。
据了解,南通海岸线长达206公里,沿海滩涂150万亩,有盐碱地约5.6万亩。依照目前已有盐碱地的改良经验,如果能有效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南通粮食产量将进一步提高。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董路 南通台/李季鑫 戴祺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