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江阴依江而建,因江而兴,融合、探索、变化的长江特质,为江阴孕育出“游圣”徐霞客、“一代宗师”缪荃孙、刘氏三兄弟等名人,涵养出“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长江哺育的文化精神激荡至今,江阴人也在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中打通江南文脉“入海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重大,江阴将一如既往地把文化传承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深耕人文沃土,守正创新做好“探源”“活化”“传播”文章。
培根铸魂 传统文脉滋养城市生活
江阴自古便厚文崇教,读书著作蔚然成风,脉脉书香传承至今,浸润了城市各个角落。不管是江阴市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的66个分馆,还是各具特色的“三味书咖”阅读联盟、“艺风书房”自助图书馆、“艺风微书房”智能借阅柜、农家书屋,或是24小时自助借阅、“滴答借书”网借服务,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以及触手可及的借阅服务,让阅读成为最美的“遇见”。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性表达,科技则为阅读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日前,南闸街道图书馆以直播方式,开展了一场寻宝探古赏民俗活动,主播带领观众“云参观”图书馆的各个楼层区域,并邀请阅读推广人分享书籍。当天,直播观看量达到3300人次,并获得了1.5万余次点赞。“通过直播的方式,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感受到了图书馆的魅力。”市民王慧告诉记者,他们全家喜欢在南闸图书馆过周末,馆内提供的丰富藏书、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各类阅读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
书香让历史悠久的暨阳城焕发出特有的气质和魅力,更具时代的温度与情怀。当下,“城市书房”早已走进市民生活,“理响江阴”——“百姓名嘴”宣讲进书屋、暨阳大讲坛、全民诗歌朗读大赛、阅读马拉松、“校园阅读在行动”等近百个品牌阅读活动全年开展数千场次、覆盖各年龄段,吸引线上线下10余万人次参与。
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可小觑,文化场所的打造同样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能够现场聆听夏和兴老师的讲解,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体验。”作为夏和兴雕塑艺术馆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刚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的朱嘉瑶即将前往英国学习雕塑,她在馆内为来往市民和游客讲解雕塑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对她来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让她站在游览者的视角重新解读作品。刚上岗没几天,她就收获了一个惊喜——雕塑家夏和兴正巧回到家乡,特意赶来为志愿者上了一堂讲解课。今年暑期,夏和兴雕塑艺术馆招募了10名在外求学的艺术专业大学生,他们不仅能近距离接触雕塑艺术,更能在实践中激发活力、发挥能力,与市民、游客共赴一场“艺术之约”。
夏和兴雕塑艺术馆于今年3月正式启用,开馆刚满半年,已经成为长江边颇具人气的地标性建筑。而在江阴,沈鹏艺术馆、介居书院等高品质文化空间相继建成,既提升了江阴的文化气质,也将更多美好送到市民身边。
江阴以这些场馆为主线,深入开展“艺”熠生辉——澄艺空间珠链计划,在全市社区街巷、城市公园、城市商圈、文博展馆、名人故居、旅游景区、美丽乡村等地,打造重点公共文化艺术空间。与此同时,该计划还将一方美术馆、沐沐空间、一如堂艺术馆等一批民间艺术展馆纳入,让美术艺术下沉生活。市民可以在城市角落与油画展不期而遇,或在咖啡店邂逅一场小型摄影展,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以文化人 活化传承孕育无限生机
在不少市民看来,在名中医旧居看中医,不仅有种“穿越”感,心里还更加踏实。夏秋之交,不少注重养生保健的江阴人按照往常习惯,走进中医场所就诊。曹颖甫故居经过修缮,以中医便民诊所的全新面貌重新向市民开放。江阴市中医院医师入驻其中,为问诊人量身定制诊疗方案,进一步扩大名医诊疗受众面,成为“参观游览+惠民工程”的体验平台。目前,江阴已完成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纪念馆等5个“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全市各地还将进一步推进活化利用项目,借助古建老宅特有的沧桑、厚重与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彰显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内涵。
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才能让家园留得住“乡愁”。而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入了锡剧的门,就要一头扎下去钻研苦练。从“学校小锡班”走出的第一批学员进入江阴市锡剧评弹艺术传承中心已有4年,在送戏下乡、小锡班授课的锤炼打磨中,青年演员们开始崭露头角。今年,朱家怡、严子怡等新生代演员不仅参与了经典剧目复排工作,还将挑起大梁,演绎《五女拜寿》《彩球缘》等经典剧目,展现江阴锡剧文化传承发展的澎湃景象。江阴一直致力于推进锡剧、二胡、书法等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0余年来硕果累累,“学校小锡班”“学校二胡班”的成员频繁亮相全国大舞台;书法艺术在全市各校掀起争写书法作品、写好书法作品的热潮;面塑、麦秆画等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走进课堂、走入社区、走上舞台,让传统技艺历久弥香。
文艺事业的繁荣不仅要“从娃娃抓起”,青年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完备的人才发展机制。多年来,江阴文艺人才培养“三江工程”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德艺双馨,鼓励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激发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营造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为文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2022年,江阴文艺人才精心打造了一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各类重大文艺赛事中频频获奖,共获得国家级奖项(入展)58个、江苏省级奖项(入展)100个、无锡市级奖项(入展)146个。
求实图新 文化名片展现暨阳万象
江阴北滨长江,南近太湖。早在7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江阴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与长江一脉相承。在“远游不易”的年代,胸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之志的徐霞客便溯江而上,探寻长江正源,留下了煌煌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如今,徐霞客故居历经四百年风雨,瓦舍犹存。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从古朴厚重的建筑中品读这位“千古奇人”,感受“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探索精神。
包括游圣文化在内,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名片饱经历史冲刷而不失底色。由江边湿地、公园组成的生态风光带成为城市新坐标,推动着滨江要塞军事文化旅游区实现保护升级;江苏学政衙署仪门旧址增设“艺风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造成集图书外借、阅览、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自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乐)以来,江阴连续多年举办高品质民乐演出和交流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民乐特色文化团队和人才,在各级各类民乐赛事活动中多次摘金夺银;如今,占地12.5万平方米的国乐岛主体工程验收已全部结束,将在不久与市民见面;中医药文化走进博物馆、进入课堂,本地出土的明代手术器械登上央视舞台,展现出江阴中医的非凡成就……江阴在固本培元的同时,以锐意创新守护着文脉精髓。
名人效应与文化名片叠加激发的链式反应,也体现在文艺作品的蓬勃发展中。今年以来,江阴首部大型儿童剧《今天我是升旗手》参加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并获评优秀剧目;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并被选送参加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比赛,已在多个镇街试演;评弹《巨赞法师》入选2023—2025年江苏省舞台艺术创作选题并进入编排阶段;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主场,江阴元素也体现出江阴的历史文脉,《宋史三部曲》展现的历史与人性,以及报告文学《振兴路上》呈现的江阴乡村振兴途径,一古一今两大作品齐亮相,让读者们在文字中阅读时代发展和传统文化……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如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江阴将坚持规划为纲、保护为重、文化为魂、生态为基、融合为要的建设原则,围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长江文化展示工程、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文化品牌培育工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功能配套提升工程、数字再现展示工程等重点建设内容,深入挖掘研究江阴长江文化资源,重现“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的“千里澄江似练”繁盛景象,与当代如火如荼的“科创江阴”建设,共同创作出一幅美好画卷。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