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圆满闭幕。毕飞宇、阿来、刘震云、东西、曹文轩、李洱、范稳等40余位中国作家、国际传播专家,和来自24个国家的32位汉学家欢聚一堂,在两天的时间里,围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主题,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视角,共谋共话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反响热烈,成果丰厚。
南京自2019年10月31日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的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一座获得此殊荣的城市以来,一直以国家文化战略为牵引,以“文化赋能城市”和“文化走出去”为目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经纬下,通过开展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等多个常态化项目,积极打造全球“创意城市”的引领和示范,探索“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江苏实践和南京样本,助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本次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主题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旨在介绍中国文学的最新发展,并通过文学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来自24个国家的32位“国际文学之友”,其中有18位来自同样拥有世界文学之都的国家。会后,在世界“文学之都”的语境下,多位汉学家分享自己国家世界文学之都的特色,畅谈自己的翻译创作体验、对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印象,并对世界文学之都南京送出寄语和祝福。
捷克汉学家红佩佳
来自捷克的汉学家红佩佳,译作包括了余华的一系列作品以及李浩《短篇小说集》。她用英文单词“motivation”(动力;积极性)来形容这次来到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参加论坛的感受,她表示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这么多作家和翻译家一起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和翻译经验,这些都给了她更多的激励和启发,让她迫不及待地想要翻译更多的中国好作品。
英国汉学家沈如风
汉学家沈如风来自英国,英国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是世界第一座文学之都。沈如风曾在南大进修,也是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的第一批成员,2022年入选南京第三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即将出版的译作包括了朱辉的《要你好看》、顾前《一面之交》等,正在翻译的作品包括东西《回响》、鲁敏《金色河流》、韩东《峥嵘岁月》。沈如风表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给了他很多帮助,希望南京继续保持和各个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的合作交流,给予想要来到南京、来到中国的国际青年作家更多了解南京、了解中国,积累经验的机会和交流成长的平台,也希望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世界文学之都。
韩国汉学家朴宰雨
来自同样拥有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的国家——韩国的汉学家朴宰雨,多年来在《史记》、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韩中现当代文学比较与关系等领域的深耕研究,并积极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是中国学界非常熟悉的资深韩国汉学家。他对南京的作家群和文学作品中的南京坐标如数家珍,他认为,文学是文化的灵魂,要了解中国,通过一本类似中国概论,或者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书,了解的还是很表皮的内容,真正要了解中国文化,还是必须通过文学才能达成。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
目前一直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的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翻译了刘慈欣的《三体川•死神永生》、“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宝树 《三体X•观想之宙》等科幻文学作品,目前正在翻译陈彦的《主角》。他表示,自己的家乡在巴塞罗那,和南京一样,同样也是世界文学之都,他非常期待两座文学之都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合作,通过开展文学、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话,让更多人感受千年文脉的南京魅力,也让南京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滋养,也期待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培养和诞生更多优秀的作家,让全世界更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葡萄牙汉学家丁南柏
葡萄牙汉学家马宝乐
来自葡萄牙的丁南柏和马宝乐两位汉学家,一位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一位主要翻译包括了包括《三体》等在内的科幻小说,并且正在攻读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方向)的博士。他们介绍,葡萄牙的文学之都欧比多斯是一座古老、美丽又小巧的城堡,整个城市都在里面,欧比多斯整体性地开发了围绕“书”的旅游业,整个城市里书店遍布,很多人都会从各地过去卖书买书,并且拥有非常有特色的文学街,希望不远的未来,两座世界文学之都可以展开合作和交流。
伊莎贝拉和她的儿童读物中国文化指南
“Man Zou. China for Inquisitive People”中文版
伊莎贝拉是一位文化经理、旅行家和作家,她对中国极其复杂而多样的传统非常着迷。她是波兰诺贝尔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楚克基金会前副主席,波兰图书研究所共同创始人,也曾参加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线上)。伊莎贝拉所著的儿童读物中国文化指南“Man Zou. China for Inquisitive People” 获得麦哲伦奖(最佳游记奖),该书译本已在韩国、西班牙、乌克兰和中国出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南京)奖学金获得者,她目前正在编写一本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书籍。伊莎贝拉表示,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是一座很有历史气息的城市,同时也非常有现代气息,是历史与现代非常融合的一座城市,接下来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尽可能多的中国各地,去品尝当地美食,从中感受当地文化,并发掘其中的联系,她希望能为波兰,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读者展示中国的文化。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以文化人,更能凝聚心灵,以感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这是一次旧友新知、双向奔赴的欢聚,更是一场以中国文学之名,汇聚四海宾朋的盛会”。盛会的圆满闭幕,也是积极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的起点。
而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将继续通过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世界‘文学之都’名家访谈”城市交流、中美文学之都诗歌创意写作工作坊等项目,巩固和拓展好南京的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学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联动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网络四十余个城市,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相信文学交流播下的种子必将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助力文学交流、文化融通,文明互鉴,实现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