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抽穗期,姜堰大地一派绿意盎然。9月6日,记者来到姜堰区苏泰家庭农场,满眼的绿色绿得鲜活,农场主朱爱红正在田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这位在种田上从不被人看好的农家妇女,不仅种出了“生态田”,而出也种出了“高效田”。七年时间,她探路示范的“稻鳅共做”绿色生态种植技术获泰州市地方标准,并向国家申请发明专利,先后申请了3个绿色标志,注册2个大米商标,2020年荣获“中国优秀农民工”称号,成为姜堰史上靠种养获得殊荣的第一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还能种田,就要在田野上追逐诗和梦。”在47岁的年纪,朱爱红那些“守住粮食芯片,端牢中国饭碗”的故事足以“惊艳中国”。
从一个种田的“门外汉”变成种好田的“老把式”,朱爱红用七年时间改写命运,实现华丽转身。七年之前的朱爱红当过产品推销员,摆地摊做过小买卖。2016年,兴起的家庭农场热,让这位40岁的女人再也坐不住了。
“在广褒的田野上,种田似乎成了上了把年纪人的‘专利’,再这样下去,田由谁来种,谁来种好田,恐怕都成问题。当时我就弄了个1000亩的家庭农场,我不相信,种田没出息。”天生倔强的朱爱红一吐为快。
从此,朱爱红这个“小人物“把“宝”全部押在农场,用她自已的话说,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谁知,第一年,因为没技术,没经验,再加上连续多日下雨,1000亩小麦发芽、梅变,农场亏得一塌糊涂一。她彷徨过、偷哭过。
朱爱红正在驾驶农用机械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天生不服输的朱爱红擦干泪水,重振旗鼓。吃亏了,交了学费,算是她买了一个“教训”。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朱爱红没有放弃,开启重打锣鼓重开台的艰辛历程,“武装”农场,购买烘干机,建起烘干场、聘请农业专家当顾问、植保无人机、收割用的大型农机具……一应俱全。2018年,小麦单产超475公斤,水稻单产超600公斤。从这一年开始,朱爱红就打开了人生的新格局。
她先后与扬州大学、江苏农牧科技学院、扬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无缝对接,她和团队一起制定了稻田、果林绿色种养的生态平衡设计、稻田、果林绿色种养的田园风光与美化创意等5个研发课题。
“运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替代化肥农药,做到零激素、零添加,从源头保证产品高品质。”朱爱红告诉记者,自己种田最感到快乐、有奔头的是2019年。这一年,她和团队率先引进应用量子农业新理念,开启了绿色纯天然种养大门,采用稻鳅共做绿色生态种养技术,搞起了50亩生态种植“试验田”,将农场推向了新高度。
据介绍,采用这种生态种植技术,每亩提升效益3000元左右。朱爱红和团队把播栽、管理等要领,整理成册,向国家申请专利保护。回忆起那段日子,朱爱红激动的泪水含在眼眶里。“种田种出标准,作为农民想都不敢不想,然而,我做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姜堰首创,为姜堰探索水稻绿色种植提供了“爱红经验”。
天生我才必有用。朱爱红继而又流转了300亩土地,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她说:“从锅里、盘子里,要让居民都吃上姜堰的放心粮和放心菜。”
蔬菜大棚种植全部采用全程绿色“产业链”技术,由当地农户认领种植,朱爱红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农户只管种,销售无忧。白米镇昌桥村村民朱巧珍告诉记者,她认领2个大棚,套种各类时鲜蔬菜,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在4万元左右,跟着朱爱红没错。
如今跟着朱爱红学种生态田、种植生态菜的农民就达200人。朱爱红为打开蔬菜等农产品的销路,在大都市上海江桥市场一蹲就是20天,每天记录市场行情和吞吐量,最终攀上江桥高枝。除了销售自己的大棚蔬菜,朱爱红还做了姜堰五六村农户的“经济人”,孙舍村的芦笋、姜茅村的贝贝南瓜、本地散养的鸡鹅鸭、生态大米,全部搭上了大上海的直通车。
七年来,朱爱红为当地村民绘就了乡村振兴的“两条线”,一条是金线,15户贫困户在这里有了收入,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2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所在的白米镇白米村年集体增收在60万元以上。一条是绿线。生态种植让农产品身价翻番,一斤生态大米卖到了20元,农场、大棚收入与村实现五五分成。
在朱爱红心里,她有一个更加长远的规划。“好政策托底,带出农民种田不吃亏;科技在进步,绿色种植亩均提高,种了就划算;用优质服务,让生产托管种了更轻松;全力以赴带领乡亲争做划时代的三农战线上的‘优秀生’。”朱爱红和乡亲们携起手向未来。
(来源:姜堰区融媒体中心/李璇 曹敏 段中富 柳博耀 编辑/赵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