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刘女士抱着孩子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门外时,她的心情不再是沉重的,“这次不来看病,是来送锦旗的。”她想感谢的,是在过去500多个日夜里,给予她希望和鼓励,与她并肩作战的一群人。
一场充满未知的“战斗”,他们却选择直面“敌人”
2021年底,宁宁(化名)出生的第二天,就因呼吸、吞咽困难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宁宁被转至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救治。入院后,经过详细的检查,确诊为先天性球麻痹。这是一种先天性脑部延髓神经发育不完全,进而影响孩子呼吸、吞咽、发声的疾病。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PICU)张琴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孩子需要依靠呼吸机和静脉营养。随着孩子的长大,延髓神经有可能慢慢长好、自愈。但也可能没有改善,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存活。”
ICU里住了三个月,宁宁始终无法自主呼吸
在重症监护室宁宁一住就是三个月。那扇沉重的门里,医护团队日夜关注着宁宁的病情,细心照护宁宁的生活。PICU护士长李成承说:“长期经鼻气管插管,容易感染引发肺炎,护理难度也非常大。我们要随时、按需吸痰给孩子吸痰、拍背。在营养供给上,起初采用了静脉营养,之后转为对孩子更有利的鼻饲,每周邀请临床营养科医生实时调整营养方案。”
在治疗上,张琴主任和时珺主治医师积极采取措施抗感染。她们发现宁宁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上呼吸道,而下呼吸道功能基本正常。因此,当病情好转时就尝试拔管,希望宁宁能恢复自主呼吸。然而,前后试了三、四次,都没有成功。“只要一撤机,孩子就喘不上气,我们只能又把管子插上。”
当呼吸成为“奢望”,“气切”为生命打开通道
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PICU医护团队也有些舍不得这个“小不点”。时珺主治说:“孩子意识清楚,心肺功能正常,尤其是那双眼睛特别明亮,每次查房都会盯着我看。这要是放弃就太可惜了。”最终,与张琴主任再三讨论后提出,是否可以尝试“气管切开术”。于是,她们找来了耳鼻咽喉科石秋兰主治医师。
2022年初,3个月的宁宁由石秋兰顺利完成了气管切开手术。术后,石秋兰不放心宁宁,主动要求到床边监护,那一夜她几乎抱着孩子坐了一夜。石秋兰表示:“气切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此类因上气道异常导致的呼吸困难,减少经鼻气管插管带来的不适感和并发症。但气切成功只是开始,术后的管路更换、营养指导、日常护理等还需要医护和家长共同努力。”
在随后居家治疗期间,张琴主任和石秋兰会定期询问宁宁的情况,对于家长的咨询,她们也都能及时回复并给出处理方案。李成承在护理部彭明琦主任和大科陈丹护士长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互联网+护理”平台,多次查看宁宁的病情,作护理指导等。期间,宁宁因为肺部感染再次住进了PICU,但都在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转危为安。
500多个日夜的坚持与配合,他们终于等来了生机
幸运的是,延髓神经功能随着宁宁的长大渐渐在恢复,呼吸、吞咽困难的情况逐渐好转。“从鼻饲到后来可以经口喂养,从依靠呼吸机到后来逐渐撤机,通过气切管路呼吸,孩子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目前生长发育情况几乎与同龄人无异,”张琴主任欣慰地说。
2023年6月,宁宁一岁半了,在多次堵管尝试后,他可以完全实现自主呼吸了,达到了气切管拔管的指征。于是,石秋兰为宁宁进行了封管、拔管和创口对拉缝合,气切管成功拔除,呼吸功能正常。她说:“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孩子也给了我们要将‘气切’继续做下去的信心,让更多符合指征的患儿受益。”
拔管后的一个多月,宁宁气切处的创口也恢复得很好。当妈妈再次来到重症监护室门外时,她的心情终于是轻松和明亮的,“很庆幸当时的自己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很感激PICU医护和石医生500多个日夜的支持和陪伴。他能够健康地长大,就是我唯一的心愿。”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