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爱向暖,向上向善。包容会通的江海文化滋养了南通生生不息的慈善基因,“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张謇先生的“大慈善观”,以“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磨刀老人等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慈善楷模让南通这座慈善之城享誉全国。
9月1日,中华慈善论坛(2023)在南通召开,全国慈善会系统领导、专家学者齐聚“慈善之城”,参加慈善论坛,观看慈善晚会,参观南通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交流慈善事业发展经验、深化合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本届论坛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地方慈善会举办的第5届论坛活动,也是首次在江苏举行,且放在南通,这对南通,特别是南通的慈善事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南通是著名爱国企业家、慈善家张謇的故乡。”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论坛开幕式上说,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来到由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对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号召全社会传承和弘扬张謇的家国情怀、实干兴邦和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南通还有民政部支持下、南通市主办的首家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2021年9月,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南通建设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向爱向暖、向上向善”的全国闻名的“慈善之城”。举办这次论坛,既是全国公益慈善领域的理论研讨和慈善工作的经验交流,也是南通“慈善之城”的样板展示。
一种精神塑造城市独特气质
南通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江海文化,蕴含了南通“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慈善基因。一个多世纪以前,先贤张謇秉持“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理念,开创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之先河,他强调:“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张謇的一生,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先后创办了社仓、育婴堂、养老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场等23类慈善机构,在南通形成了全国最全面的慈善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促成了独属于南通的以共同富裕为内核的近代慈善实践范式。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今,见证张謇慈善事业发端的大生工厂旧址上建成了中华慈善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落户南通,进一步厚植了南通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丰富了南通慈善文化的内涵。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经成为集展示、传播、捐赠、体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慈善地标,正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标志性慈善平台目标迈进。同时,依托中华慈善博物馆这一载体,南通建设了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等,全年开展慈善大讲堂、公益道德讲堂等活动80余场次。自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专家学者团队近200万人次,有效推进慈善文化融合传播,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慈善事业共建氛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耕慈善文化的研究,发挥好慈善文化的阵地作用,推出特色精品展览,把慈善文化的影响传播的范围要扩得更远更大。”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胡达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好“小小讲解员”这一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让每个孩子的心灵中都播下一颗“善”的种子,让向善向暖的慈善之光闪耀更夺目的光芒。
人人向善温暖城市角角落落
“向爱向暖、向上向善”的大爱力量是深刻在南通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这两天,市区观阳名邸保安老张毫不迟疑地进楼扑火的新闻,在交汇点、光明网、新华社客户端等多平台获网友点赞,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再次引发全社会关注。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
1995年,南通市民和各大媒体都在持续关注一个神秘的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他以“莫文隋”的化名长期默默资助两名特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在找寻“莫文隋”的过程中,更多的好人好事被接续发现,整个南通进而掀起学习“莫文隋”、争当“莫文隋”的热潮。
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自2015年组建至今,已招募8届共52名志愿者,他们分赴青海海南州、新疆伊宁等西部地区,接力进行支教活动。邹胡健是第25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今年7月,他和8位小伙伴一起,前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寄宿制学校支教。邹胡健虽然是第一次来到青海,但这片土地对他来说却很亲切,“因为这里有着我们研支团前辈们八年来留下来的深刻印记,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会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所学所能,同时,我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传好接力棒,让莫文隋之花在青海高原、在伊犁河谷生根开花。”
“莫文隋”从1个不知名的好心人到引发全城效仿;“江海志愿者”从成立时的34人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万人;“爱心邮路”从最初的一条变成100多条;以“宁蒗支教”为代表的“南通西部支教”团体,50年来近1000名教师奔赴西部地区持续接力优教扶智……2004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典型,更加激励南通人民向善、行善、扬善,形成“好人好事滚雪球效应”,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催生南通慈善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点滴善举擦亮慈善城市名片
2021年9月,南通在全省率先出台“慈善之城”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以“慈善为民、共享发展”为核心理念,将“慈善之城”建设纳入南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在南通“慈善之城”建设启动仪式上,20多家企业向“张謇慈善基金”现场捐赠8380万元,生动传承张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近两年来,南通越来越多的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先富”群体,争当“张謇式企业家”,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努力回馈社会,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创新创业、参与扶危济困、支持区域合作,持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2008年,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华达慈善救助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集团内部家庭贫困在职和退休职工以及周边社区特别困难职工,累计发放善款1700多万元。公司董事长石明达是地地道道的南通人,从小受到张謇精神的熏陶,他说:“做人和做企业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个是把企业做好,然后用实业来报效国家,用行动来回报社会,这是企业家应有的良心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慈善组织建设方面,全市102个乡镇(街道)、1901个城乡社区全部建成慈善分会、慈善工作站,实现基层慈善组织全覆盖。同时,全市范围内先后设立高校、医院、金融等条线慈善分会近100家,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发挥行业特色,整合慈善资源,成为建设南通慈善之城的重要力量。
项目建设方面,南通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把做实传统项目、创新品牌项目作为“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不断放大“慈善之城”建设惠民成效,擦亮“慈善之城”靓丽名片。目前,市慈善总会全年实施“助医、助困、助学”等八大系列40多个慈善项目,去年 ,全市慈善系统累计募集善款4.48亿元,共支出善款3.1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20余万人次。
在创新发展方式方面,南通提升慈善精准服务能力,动员全社会以张謇为榜样,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捐赠、支持志愿服务、设立冠名基金等方式,主动参与慈善活动,深入开展“99慈善网络捐”、主题募捐、慈善晚会、项目认领等;积极推广冠名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慈善冠名基金380个,基金总量4.7亿元。
今年8月27日,南通市2023年慈善一日捐线上集中捐赠活动在南通市行政中心启动, 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的干部职工代表踊跃参与。点滴汇聚得来的善款得到善用,从去年开始,该活动所募善款定向注入“大手牵小手 一起向未来”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关爱基金。一年来,累计向南通市1000多名困难儿童发放关爱金360余万元,发动爱心妈妈、爱心志愿者与840名儿童一对一结对,开展全方位关爱活动,明显改善受帮扶儿童的生活状况。南通市慈善总会“大手牵小手 一起向未来”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关爱项目也荣获了本届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奖。今年91岁高龄的石文祥是第四届“南通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2016年,他设立“祥春助学基金”,已资助几百名驻通高校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领完奖,他激动地表示:“能够获评‘南通慈善奖’,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种激励,我会继续把慈善事业做下去,帮助更多困难的群体。”
自慈善之城建设以来,南通每两年开展一次慈善事业通报表扬,涌现出了一大批慈善楷模、爱心单位和个人,以及优秀慈善组织、优秀慈善工作者,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向爱向暖、向上向善,慈善义举,在江海大地蔚然成风。
(来源:江海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