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戏小剧?简而言之,就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有着容量小、篇幅短、节奏快的特点。近年来,在南通市崇川区积极拓展文体活动形式的道路上,小戏小剧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舞台艺术形式,以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势,逐渐成为文旅产业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的有力抓手。
广播剧《张謇》荣获南通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奖;小品《三轮与大奔》《草莓熟了》、小话剧《你是谁呀》连续获得省政府群众文艺最高奖—五星工程奖;由崇川区文化馆精心打造的小品《江边渔歌》自排演以来,广受好评,吸引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蜂拥而至,学习参演……扎实做好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传承民间艺术,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剧目“老树”愈苍劲,创新剧目“新枝”更葱郁,现如今的崇川,小戏小剧创演氛围空前浓厚。
“我们集中智慧创作一批原汁原味的本土小戏小剧作品,紧紧围绕群众日常生活,创作出反映美德信用、文明新风、家庭和谐建设等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效果。”崇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管丽琴表示。目前,崇川区小戏小剧创作作品已达百余部,形式包括戏曲、小品、歌舞、情景剧等。
今年5月,在虹桥街道“我与群众齐奋进”系列主题活动点亮仪式的现场,名为“萝卜安新家”的演出剧目大放异彩,在7位“草根演员”的倾情演绎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老旧小区改造攻坚党支部的工作日常,现场喝彩声不断,演出效果深入人心。除了演员、内容、形式接地气以外,轻松欢快的剧本台词让创作基调也更加“平易近人”,用创作者马瑞麟、陈冲的话说就是,“得让大家伙看得开心,笑一笑的过程中疏通疏通郁气,就达到目的了,‘官方’地背稿子,观众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
在持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这一点上,崇川区始终坚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鼓励“群众来演群众看”,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用经典文艺形式讲好地方故事。
“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崇川勇把重担挑,新征程中争贡献,为国为民立功劳……”在天生港镇街道爱国村的理论宣讲阵地“小院课堂”里,经常能听到“通剧达人”胡益民老人铿锵有力地曲调。将党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糅进通剧唱词,用锣鼓自奏自唱地演绎,胡老“理论+文艺”的表演形式可谓是老少皆宜。
作为南通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种,以锣鼓伴奏,方言演唱的通剧,唱词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唱腔直白纯朴、喜闻乐见,尤其深受当地老年群体的欢迎。
有鉴于此,崇川区充分挖掘地方能宣讲、善创作的文化乡贤,以“地方戏+理论宣讲”的方式,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用百姓看得见的家乡变化,摸得着的物质文化生活,感受得到的生态环境提升等实例作为文艺创作的素材,以“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理论宣讲“党味”更足“戏味”更浓。
据了解,崇川区还专门协调组建区街两级精干队伍、优秀作品,组织开展示范性、指导性演出,带动区域的理论宣讲进基层活动全面开展。同时,按照机关、农村、企业、社区、网站、校园6个专题,组织各类不同题材的小分队,分门别类举办针对性的专题巡演活动,全区近百支小分队深入基层,打造理论宣讲“文化青骑兵”品牌。
小戏小剧这样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既能承载“大道理”,又能包容“小任性”。在许多人看来,不需要花费他们太多时间成本,也不需要精心打扮地赶往各个高档场所,好天气、小板凳、家门口,简单的要素就能让人很满足。
对于戏迷老郭而言,每周五下午两点,准时前往伶工学社的“百姓戏台周周演”活动已成雷打不动的习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台上是婉转悠扬的唱腔,台下是老郭和朋友们的哼唱,交相辉映,颇有“余音绕梁”之感。“今天是传统京剧《三娘教子》的选段,我也会唱,就是唱的不好。”看戏之余,老郭还会抽空给“圈外人”普及知识。
伶工学社不仅为戏迷们提供了欣赏戏曲艺术的场所,还会不定期开展“戏曲红课堂”活动,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向伶工学社内的专业演员学习一些简单的戏曲动作。有时候,国家一级演员、伶工学社负责人韦红玉也会亲自下场做示范,“唱念做打”介绍戏曲“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展示开门、上楼、折花、闻花、戴花、云手等程式动作,一颦一笑之间,彰显出的是国粹魅力。
从只能“听戏”到能够“学戏”,从只能“台下听”到可以“上台演”,伶工学社的这方小小戏台,拉近的不止是观众与文化在时空上的距离,更在表演中将新的文化认知和沉浸式戏曲享受融合,充分展示了崇川“人文荟萃地”的动人风貌。
以戏彰文,以文促旅,“小戏小剧模式”也同样影响辐射了崇川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每逢节假日,位于唐闸古镇的北市景区就会将“小沉浸变成大沉浸”,来古镇景区游玩的游客,在畅音台就能看上“街头剧”。情景演绎,现场互动,好不热闹。从张謇精神、红色文化到邻里生活、传统文化,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到党员干部为民初心的坚守和奋斗,景区“街头剧”中真挚的情感、精巧的设计、质朴的语言均清晰展现出崇川人文精神,也为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切实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此外,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深厚的文化历史,崇川在创造出一部部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构筑起了包括崇川区文化馆小剧场、唐闸工人文化宫、唐闸古镇非遗传习社等在内的多个小戏小剧创作的新高地。
木偶戏专场、杂技专场、唐宫夜宴、魔术表演……开展文化活动,文化馆不只是在小剧场发力。“我们希望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我们崇川的居民、以及到崇川玩乐的游客能够在文化服务上感受到一些新亮点。”崇川区文化馆馆长严威说,“瞄准旅游旺季、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线上和线下的‘文化大餐’,剧场内,各种精品剧目轮番登场;剧场外,把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民俗表演带入景区景点、文创街区等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