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两山”理念的一湖映像

2023年08月15日 11:33:04 | 来源:速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14日下午,隐隐约约看见岸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牌,驾船回到戴场岛的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街道戴场村党支部书记晁勇,弯起了嘴角。

  再过两三个月,渔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水上秋收”,生态净水网箱里“人放天养”的鳙鱼破网上市,而成群的候鸟将飞抵骆马湖腹地的这片澄澈水域,或落脚栖息,或修整后继续南行——在经历非法采砂、非法捕捞导致的水生动物数量锐减、浅水植物灭绝、水质恶化后,重见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晁勇和乡亲们倍加珍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深刻揭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18年后的这一天,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十多年间,骆马湖经历了壮士断腕般的禁采、禁捕、退捕,不竭泽而渔,也不缘木求鱼,不仅打造了一个人、鱼、水和谐相处的生态圈,还把这一泓碧水的自然财富,呵护成生态财富、社会财富与经济财富,在蓝天碧水间描摹出一幅绿富同兴的骆马湖“和谐共生图”。

  飞鸟与鱼的回归承诺

  诗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骆马湖是全国第七、全省第四大淡水湖,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调节湖泊,也是宿迁、徐州两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因水质纯净、生态优越被誉为宿迁人的“生命之湖”。骆马湖也是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节点,曾经,鸟儿翩翩地从湖面掠过,鱼儿欢快地在水中徜徉。飞鸟戏鱼的悠然自得,市湖滨新区皂河镇船闸村村民史居纯至今记忆犹新。

  18年前的骆马湖万亩水域上,船只排布而成的“钢铁森林”中,飞鸟与鱼,已无生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非法采砂肆虐,严重破坏湖底长期形成的水生植物和生物链,吞噬着芦苇湿地和岛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采砂最高峰,湖区有采砂船近2000条,年产黄砂超过1亿吨,成片采砂面积达118平方公里,占湖面面积41%。采砂深度也从浅层转向深层。

  湖砂素有“水下软黄金”美誉,疯狂采砂给当地百姓带来富裕的生活,却制造巨大的生态灾难。

  “高峰时期,湖面上拥堵着几千条采砂船、数万人,满湖区没个下脚地。采砂机一响,船上‘咕咕’冒黑烟,湖面上柴油味儿呛得要命,人都待不住,别说鱼儿鸟儿了。”2014年来到湖区工作的省骆马湖渔政监督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顾加文心痛地回忆。

  水质恶化、湖底荒漠化、岛屿消失近半——杀鸡取卵的“砂里掘金”让骆马湖“遍体鳞伤”,满是“惊弓之鸟”与“仓皇之鱼”。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201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在洪泽湖、骆马湖等水域全面禁采黄砂的决定,成立骆马湖宿迁水域黄砂禁采问题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洪泽湖禁采指挥部,由市领导出任组长和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全面履职,禁采责任层层压实,禁采压力级级传导。

  2017年,宿迁制定采砂船只“放、改、拆”政策,实施骆马湖禁采“六大战役”,还瞄准违规开采背后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展开调查。

  成立打击非法采砂工作专班,顶格处罚盗采行为,设置黄砂运输检查站,开展非法砂场码头专项整治……宿迁终于彻底斩断骆马湖非法采砂经营链条。

  2017年12月26日,随着最后1条采砂船成功拆解,骆马湖宿迁水域采砂船全面“清零”。在两年多时间里,共拆解各类采砂船302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2020年10月,鸟类专家追踪珍稀候鸟迁徙时,通过卫星监测惊奇地发现,有一只白鹤在骆马湖上空盘旋。而根据往年的迁飞数据分析,白鹤在黄河三角洲之前的南迁路线上都是白天飞、夜间休息。但过了黄河,因为没有合适的栖息地,白鹤就不舍昼夜、连续飞翔1000多公里直到鄱阳湖或洞庭湖,途中直线飞过骆马湖也不会停留。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地球流动的血液。白鹤的盘旋,昭示骆马湖的生态资源环境正在向好。

  2021年,骆马湖宿迁流域首次发现成群东方白鹳,近50年未出现的红嘴鸥群迁徙集聚到骆马湖,消失多年的银鱼汛也再现……飞鸟与鱼的回归,蕴含着骆马湖恢复元气的生态秘密。

  鸟类专家说,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回归的承诺,一种对于人类的信任。

  如今,候鸟年年如约而至,就是对骆马湖良好生态环境的嘉许。

  鱼与水的互相成全

  夏日的清晨,62岁的骆马湖洋河滩渔港渔民邱喜良趁早凉来到骆马湖张宅水域,这里有他的20个生态网箱。看着宽阔敞亮的湖面和净水网箱里欢快游动的鱼儿,“心里别提多美了”。

  老邱家的网箱位于净水网箱养殖规划区,每个网箱面积为80平方米。东西成行、南北成列,一排排整齐划一,安放有序的全漂浮式净水网箱内,只投放鲢(白鲢)、鳙(花鲢)。

  过去,骆马湖鱼类以自然繁育为主,采砂活动破坏了湖底的产卵场,土著鱼的产卵地和栖息地衰退,自然繁殖规模减小。

  特别是在全面禁采后,不法分子甚至使用电、药、网等非法手段对环境肆意破坏。

  “母亲湖”还在流泪,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鱼种也出现结构性问题。

  “江无鱼,人何以渔。”2021年5月10日,骆马湖水域开始实施全面禁捕退捕,这是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宏大背景之下,继洪泽湖之后,江苏省内第二个非长江水系水域开展的生态恢复之举。

  一退了之,渔民怎么办?有无生态恢复与富民增收的“两全法”?

  为修复水体环境、愈合非法采砂与非法捕捞带来的生态创伤,省骆马湖渔管办推出了净水网箱项目,这一增殖养护措施也成了挑起两头的“金扁担”。

  净水网箱利用鲢鳙鱼滤食水体浮游生物且无需投饵的生物特性,采用“无框架漂浮式”结构,网箱内只放鲢鳙鱼,不投一粒饵、不用一两药,人放天养、以鱼净水,起到还湖于民、生态养殖的双重效应,还能防范养殖渔民从事非法捕捞,有力巩固禁捕退捕成果。

  净水网箱的推广,使骆马湖成为全国供应鳙鱼最稳定的生产基地,产出的鳙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深受市场青睐。据统计,骆马湖现有标准化净水网箱规划区6处,总面积56.75万平方米,占湖泊总面积0.152%,惠及464户网箱户。

  “我养的是生态鱼,每斤比周边的市场价高出2到3元。今年中秋节上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老邱笑呵呵地说。

  有了天然的养殖环境,优质的鱼儿销路好得很。做鱼货生意的李宜春每年从10月1日开始,就来湖区现场收鱼,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跟踪调研,骆马湖网箱的年度净水成绩相当可观:固氮量达76.3吨,固磷量5.6吨,消耗蓝绿藻25840.5吨,输出碳汇1372.8吨。每年可产出优质鳙鱼5200余吨,带动每户渔民增收7万余元。

  “净水网箱项目入选了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通报的‘2021年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我们还运用GPS对网箱进行定点定位、研发‘养殖通’APP提升管理效率、‘一户一档’建立渔业数据库,以科技手段保障日常管理。”省骆马湖渔管办资环处处长张伟说。

  鱼类是食物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水环境中的调控者,从“以水养鱼”到“以鱼养水”“以鱼净水”,从一味追求渔业经济效益到探索湖泊治理新路径,烟波浩渺的骆马湖中,鱼与水互相成全。

  水与人的和谐共生

  “末伏”气温居高不下,在骆马湖湖心的戴场岛上,热了,村民们就一猛子扎进湖中;渴了,就喝一口清澈的湖水——骆马湖是宿迁、徐州两市百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湖水可直接饮用。

  戴场岛人世代以打渔为生,家家有船、户户有网。禁采、禁捕之后,收入锐减。他们记得骆马湖渔业鼎盛时期“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的景象,也经历过水质恶化、鱼类骤减的痛苦,对如今水与人和谐共生的图景无比珍视。

  “过去打渔是为了生计,现在退捕是为了子孙。能给后代留个更美更好的骆马湖,比挣多少钱都强。”戴场岛渔民蔡万标说。

  “更美更好的骆马湖”正在走来——今年以来,骆马湖湖泊水质稳定达Ⅲ类,其中总磷浓度0.03mg/L,同比压降16个百分点。

  在骆马湖的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除了大开大合的禁捕、禁采外,更多的则是见缝插针的绣花功夫。

  “在入湖口、湖区和水源地,都分别设置了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每4小时一次监测水质情况。在汛期,因外水大量汇入、骆马湖水位急剧上涨、水质波动增加,则人工加密开展水质监测,全年可形成13500组14.2万个指标的水质监测数据,还同步加强藻密度、叶绿素等湖泊蓝藻水华指征因子监测。”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朱增银说。

  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开发使用生态空间监管APP,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定期开展骆马湖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比对核查,对核查到的违法违规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

  宿迁还将水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纳入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一建设,建立水域涉渔案件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单位数据库,实现“一屏观全域、一台知水情、一键下指令、一网出战果”。

  在以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河湖水质改善的同时,宿迁还以基本制度完善加强河湖水质保障:2019年9月,骆马湖流域环境资源法庭成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2022年11月1日,宿、徐两地协同立法的《徐州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和《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两市依法保护骆马湖水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连续五年与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开展汛前水环境联合现场检查,联动开展执法检查、违规养殖行为清理、散乱污企业治理、生活污水控源截污……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终于换来骆马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目前,骆马湖共检测出浮游植物166种、浮游动物89种、大型底栖动物36种,在骆马湖敞水区采集到14种水生植物。采集到鱼类43种,比禁捕退捕前增加5种。

  飞鸟掠过水面,鱼儿游在浅底,游人行在岸上,各得其乐、各得其所。

  2023年7月24日,骆马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正式揭牌,成为全省第7家、苏北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凤凰涅槃的骆马湖有了一个美丽而圆满的注脚。

  绿与富的同兴同行

  皂河龙运城中游人如织,三台山花海内人头攒动,骆马湖碧湖银滩夜市上摩肩接踵……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从遍体鳞伤的水域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骆马湖的涅槃重生,成为宿迁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的生动例证,先行先试探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识的设区市,宿迁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和条件。

  2022年1月,宿迁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2022年6月,《宿迁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炉,标志着宿迁全面开启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2023年1月,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省级12个部门《支持宿迁推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重点事项清单》,进一步加快省市协同推进宿迁市全域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步伐。

  在全省范围率先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在全省率先印发《宿迁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探索设区市协同立法新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宿迁的多个“率先”为江苏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寻实施路径。

  宿迁还以国家方案为基础,围绕森林、农田、湿地、城市四大生态系统,以专班化形式推动编制《宿迁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确定产品数量和具体区域。预计到2025年,宿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占8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

  从骆马湖开始的生态产品“点石成金、增绿变现”探索,让宿迁快步迈上“绿金之道”。

  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宿迁走出一条平原水网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绘就一幅以绿为底、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