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长江航道上发生水上安全事故、货运及劳资纠纷等各类水上矛盾,一些当事人考虑到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选择直接报警求助,不仅事倍功半,有时还浪费了警力。为了解决水上缺少"法律援助"的难题,8月11日下午,公检法等多部门联手,在扬州市仪征口岸,设立江苏首家长江水上法律援助工作站。一起来看。
8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长江栖霞段,一艘破损的"一钢物贸20"货船,正停靠在当地一家船厂的码头内。购买方因为船只交通事故无法正常过户,将船只遗弃在修理的船厂内,原所有方则认为,自己已经收取售出的定金,船只已经不属于自己。无人认领的货船,也干扰了码头的正常工作。水上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后,属地的公安及司法部门联手,将几方当事人,一起请了回来。
长江航运公安局南京分局仪征派出所所长谢模宝说:司法局给我们派公证员、派调解员、派律师,我们派出所有警员,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证据的固定。船谁送过来的,事实我们要把它搞清楚,造成了船厂有哪些法律意义上的损失,为下一步的我们讲经济赔偿也好,调解也好,我们给他提供一些帮助。
水上纠纷的处理,涉及《海商法》《合同法》等专业领域,有时还会因为船只不断移动,难以确定管辖属地。通过水上法律援助工作站,小问题直接由派驻民警、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一起上船调解,大矛盾可以请当事方一起来到口岸的工作站,现场协商、执法,省时省力。
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安保部经理董配华说:随着造船市场不断的升温,运输量也加大了,一些劳资纠纷、民事案件、打架斗殴,以前我们要报到地方派出所,还要把人带过去,一整套的程序办下来,我们时间也给耽误了,现在直接在水上把这些纠纷处理了,给我们企业省了时间和精力。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巨大,以扬州仪征为例,202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2600万吨,1.7万艘次船舶进出港口,117艘新船下水试航。面对沿江港航企业和船员的实际需求,工作站还将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非诉调解及公证等服务。
扬州仪征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承钧说,联合民政局、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有关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拓展延伸服务触角,深耕农民工、新业态就业群体、一老一小、长江大保护等领域,准确把握重点人群法援需求。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沈灿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