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8月,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展现着不同的迷人景色。碧空如洗的青海,无边的油菜花田浩如金海;陕西省周至县,绿油油的藤蔓之下,一只只青涩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新疆巩留县绵延的群山和草地铺陈出辽阔的壮美;西藏林周县,蓝天白云下,牦牛悠然地在高山草甸之间。
跨越山海,协力同行。
在这些祖国的不同角落,却有一队队熟悉的身影,他们来自苏州。
两周,来自苏州的他让20多名新疆群众重见光明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清楚我家的羊娃子了,回家一定好好数一数……”
7月20日,今年74岁的德·布鲁尕老阿姨出院了,她难掩激动的心情,紧紧握着浦利军的手不肯松开。
浦利军,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作为柔性援疆人才,7月6日,他来到巩留县人民医院进行1个月的对口帮扶。由于新疆地处高原,紫外线强、风沙大,白内障患者比较多,且病情较重。他最多的一天做了6台手术。在到达巩留县人民医院仅仅14天,浦利军便已帮助20多人重见光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参与临床一线工作,为了帮助青年医生快速成长,浦利军详细示范讲解手术操作要点,比如器械握持方法、支点、角度、眼内动作规范等。对于浦利军来说,更重要的是把技术传授给巩留本地的医生,以服务更多的患者。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像浦利军这样的苏州援疆干部人才还有很多。
今年4月,苏州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凯旋,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随即接力踏上这片热土,开启新一轮对口援疆征程。
过去三年中,对口支援新疆霍尔果斯市、巩留县、阿图什市的苏州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传承弘扬“胡杨精神”,扎实推进产业援疆、文化润疆、民生援疆、智力援疆等,累计投入资金13.63亿元,安排项目197个,以实干、责任续写“苏州担当”,携手当地干部群众共赴新“疆”来。
就在近日,霍尔果斯综保区管委会与江苏知德汽车举行了签约仪式,这是苏州援疆组为霍尔果斯综保区推介签约的第2家汽车流通平台企业。
江苏知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此次计划在霍尔果斯落户汽车大数据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新能源售后服务中心及生产加工中心,以数字化汽车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未来两年目标年出口汽车一万辆,实现年销售额超十亿元。
一轮又一轮的援疆工作交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如今,新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已迅速融入援疆工作大局,必将把国家明确的、省委要求的、苏州能干的、群众期盼的一件件落实到位,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书写对口支援工作新篇章。
苏州 林周,29年的“双向奔赴”
29年前,苏州派出第一批援藏干部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29年后,林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5563.71万元增长到19.68亿元,增长了34倍。
2018年林周县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越过重峦叠嶂、江河纵横的3400余公里,16批苏州援藏干部的脚印踏进了雪域高原林周。苏州与林周的“双向奔赴”造就了如今高原产业发达、村强民富、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片乐土。
牦牛养殖在西藏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林周县的支柱产业,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但养殖方式较为粗放,养殖产业难以形成集群,制约着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7年,苏州市投资1.5亿元建设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园区分为东区和西园,东区功能为良种牦牛繁育基地,西园主功能则为奶牛养殖、牦牛育肥及饲草料加工。经过几年的发展,原先雪域高原上“靠天养”的牦牛养殖基地建成为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牧示范园区。
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在格桑塘构建起草、牛、肉、奶一体化产业链,对林周牦牛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高附加值的牦牛肉制品从格桑塘走向全球消费者的餐桌,这也对林周畜牧检验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林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林周县综合检测中心正在施工中。建成以后,整个西藏自治区的农产品、食品、环境、工业产品检测都可在该中心内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正在施工的林周县综合检测中心
“引进来”
也要“走出去”
据介绍,2022年,苏州援藏干部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次,考察金宏气体、沛嘉医疗、邦农集团、食行生鲜、首旅如家、乡伴旅游等头部企业(集团),积累项目源15个,立足延伸完善牦牛、青稞产业链,打造乡村旅游试点,提升强村富民工程等方向,紧密对接部署,力争发挥援藏资源将区外头部企业、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引进来”,促进区内产业、品牌、产品“走出去”。
一只猕猴桃!跨越千里的山海情
苏陕一家亲,共筑“山海情”。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是苏州太仓的对口帮扶城市,2017年,太仓与周至正式结对.
周至县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被称为“猕猴桃之乡”。
针对这一特色资源优势,太仓围绕培育并提升猕猴桃产业核心产品价值和附加值,着力做优做强“周至猕猴桃鲜甜自有道”农特品牌内涵和竞争力。
2017年至今,已先后投入省级苏陕协作资金2775万元,扶持周一村京东农场数字化示范基地等31个猕猴桃上下游产业项目,助推周至猕猴桃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
去年,太仓又额外拨付5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周至县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1亿元,规划建设猕猴桃贮藏保鲜功能区、物流产地交易区等“四区三中心”,建成后将推动猕猴桃产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除了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同样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太仓·周至人力资源市场是苏陕扶贫劳务协作建设项目。在今年刚启用的“点对点”远程视频面试自助窗口前,不少求职者正与招聘企业进行远程视频交流。通过对招聘需求及面试入口进行整合,企业实时对求职者进行面谈、考核,让周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快速对接到太仓的工作岗位。
去年正式投用的太周创新产业园是太仓和周至合作共建的“区中园”项目。
依托西安集贤园区基础设施优势,借助太仓高新区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东部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的承接地。项目总投资11.05亿元,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入驻,在稳增长、促就业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兄弟情!跨越山海的苏州担当!
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是中央和省委赋予苏州的光荣使命,苏州市对口支援协作合作任务“点多、面广、线长”,在西藏、新疆、陕西、青海、重庆、辽宁、安徽、河南、江苏9个省、10个市(州)、11个县(市、区)到处都涌动着苏州人的身影。
2022年,全市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获江苏省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2个援外工作组(苏州市援藏工作组、太仓市对口帮扶周至县工作组)、4名援外干部获省部级表彰奖励。
2022年,苏州全市共筹措帮扶资金17.82亿元。其中,投入年度帮扶资金8.1亿元,助力西藏林周县、新疆三地(霍尔果斯经开区、巩留县、阿图什市)、西安周至县、江苏宿迁市148个产业民生项目建设。全市选派65名干部(含柔性引才)、287名专技人才赴西藏、新疆、陕西、宿迁等对口地区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开展干部人才线上、线下培训46期、2477人次。
全市动员社会力量向对口地区捐款捐物合计5227万元,直接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金额4285.48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金额5.19亿元。
对口支援纵深推进
★ 新疆三地(霍尔果斯经开区、巩留县、阿图什市)投入援建资金4.3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72个,西藏林周县投入援建资金9093万元、实施援建项目12个;
★ 全市累计选派援疆、援藏干部人才225人;
★ 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2875万元、捐赠物资折价1152万元;
★ 巩留县“石榴籽书屋”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东西部协作持续深化
★ 推动陕西省及周至县、青海省、贵州省铜仁市(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太周产业园”累计引进东部地区产业项目5个、实际到位投资3.69亿元;
★ 各级人社部门开展线上招聘会506场,1.46万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5.31万个;
★ 通过“双12苏州购物节”消费扶贫专区等线上线下渠道,采购及帮销陕西、青海、贵州、新疆等地农副产品5.19亿元。
对口合作稳步开展
苏州市与锦州市在城市建设管理、产业务实合作方面深化交流互鉴;
召开苏州阜阳结对合作工作座谈会,签订结对合作框架协议,制定《苏州市阜阳市结对合作实施方案》;
召开苏州信阳对口合作工作座谈会,制定《信阳市苏州市对口合作五年实施方案(2022-2026年)》。
南北结对全面加强
★ 签订《苏州市·宿迁市2022年度结对帮扶合作协议》,拨付宿迁年度帮扶资金2.5亿元,重点支持共建园区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35个。
★ 苏州宿迁科创飞地、常熟泗洪科创飞地挂牌投用。
★ 张家港宿豫园区成功创建省特色园区。
★ 苏宿工业园区实现省考“十二连冠”,吴泗、常泗园区包揽省特色园区考核前两名,共获得省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路走来,苏州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一位位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干部用一串串“苏州足迹”创立具有苏州特色的可持续、可借鉴的合作开发机制模式,踏实了当地高质量发展之路。
跨越山海,让我们期待苏州对口支援协作合作,为苏州和当地带来更多惊喜,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出一幅幅更美画卷。
(素材来源:苏州发改、我苏网、扬子晚报、苏州援疆、引力播等,苏州发布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