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气象,一片新绿‘染’上塘……”今年6月,大型原创现代泗州戏《春满上塘》首场汇报演出在宿迁上演。演员们用年轻人听得懂的唱词,演绎了新时代年轻人如何践行、发扬“春到上塘”精神,当场“圈粉”众多。
“郑松演的‘牛永利’绝了!”“这‘反派’可不容易诠释,那股无理取闹的劲儿把握得有分寸。”……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泗州戏青年演员郑松如释重负。他将20多年的青春时光献给了泗州戏,也终于将这场《春满上塘》献给了深爱的家乡。
郑松在《春满上塘》中饰演牛永利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泗洪县传统的地方戏剧种,距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大江南北。“我家的长辈都是戏迷,小时候,只要有人来唱戏,外婆都会带我去看。”郑松的老家在泗洪县上塘镇,他回忆说,那时候泗州戏有着超高人气,只要有演出,舞台都会被围得严严实实。1998年,怀揣着成为戏剧演员的梦想,郑松通过选拔进入泗洪县泗州戏剧团学习表演,走上了戏台。
郑松(后排左二)
初入剧团,由于演员数量较为紧张,剧团请来泗州戏第二代传人李家美等前辈给这帮年轻演员授课。能跟着前辈学戏,郑松非常珍惜。
“那时候,李家美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对泗州戏依然保持着专注和热爱,她向我们展现了何为泗州戏,我慢慢感受到了泗州戏的魅力。”郑松谈起往事,仍历历在目。要想唱好泗州戏,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他每天起床后先练嗓,然后跟着老师学习身段、唱腔、乐理等课程。
郑松(左一)和李洪湘(右一)
“一个动作做得不到位,我就会反复练习,直到满意为止。”郑松还记得,剧团的练功房只有一台吊扇,每年夏天,他总是练到汗如雨下,衣服总是湿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很憨厚,或许他能在泗州戏这个舞台上坚持下来。”郑松的努力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州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洪湘看在眼里,正式收他为徒。在李洪湘的悉心教导下,郑松的表演技艺突飞猛进。
“李洪湘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泗州戏名角,即便退休多年,她也一直将传承泗州戏当成自己的使命,对所有泗州戏演员、爱好者都很珍惜,尽力去爱护关心大家,用心培养泗州戏后备人才。”作为李洪湘的徒弟,也是她多年来的演出搭档,郑松的心中也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传承泗州戏的一员。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郑松坦言,目前泗州戏传承所面临的难题不少。由于泗州戏表演需要基本功和个人天赋,入行有门槛,优秀的青年演员并不多见,演员半途而废选择转行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些年,郑松和李洪湘一直坚持参加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将众多经典的泗州戏唱段带到更多人的身边。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将高质量、接地气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听得懂、喜欢听泗州戏。
郑松
当下,泗洪县上塘镇、朱湖镇等地的小学建立了非遗泗州戏传习所、泗州戏展览馆,开办了泗州戏兴趣班,吸引了一群小戏迷学唱泗州戏。剧团还创新编排了融入泗州戏元素的课间操,学生们非常喜爱。每当看到学校操场上,孩子们整齐划一地做着泗州戏课间操,郑松会感到十分欣慰。
郑松
“同学们都知道泗州戏有哪些唱腔吗?泗州戏主要唱腔有‘高腔’‘衣吆腔’‘雷得调’‘叶里藏花’等,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郑松能明显感受到,很多学生对泗州戏非常感兴趣,更有不少学生的天赋很高,是学泗州戏的好苗子。展示身段动作时,孩子们经常将他围住,专注学习姿势。
舞台上,聚光灯下的演员是大家眼中的焦点,其实从舞台往下看,观众的神情也是演员最关注的一台“戏”。“看到大家愿意细心聆听那魂牵梦绕的拉魂腔,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因泗州戏而澎湃的心跳声。”郑松说,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作为青年演员,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心中的热爱转化为传承文化的动力,让泗州戏在戏曲百花园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