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泰州市姜堰区顾高镇野庄村的李锦善老人,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复员回乡后,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军功,没有要求安排工作,而是过上了平平常常的农耕生活,还学得了一手编竹篮的好手艺。如今,92岁高龄的李锦善老人还经常为邻里乡亲免费编织竹篮。
当记者看到李锦善老人家时,他正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低头编着竹篮。这只竹篮以竹篾为篮柄和骨架,周边用编织带编篮身。经纬交叉的篮身已经完成,老人正在做竹篮的收边工作。编织带在他手里飞舞,穿梭在篮边,李锦善老人的手一压、一抽、一推,短短数秒之间一根编织带已经收束到篮边。竹篮也是在一次次收边中变得越加结实。
“做这个竹筐已经有十来年了。我看见群众在田里干活儿,他们需要这种篮子用来挖花生、挑草啊。我就开始学着做竹筐。他们看见做得好就这家也要那家也要。一天可以做三个篮子,做一个需要三个小时。”李锦善这样说道。
今年92岁的李锦善是一名复员军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1年5月奔赴朝鲜抗美援朝战场,1953年回国。在部队曾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四次。在采访过程中,李锦善展示了一张拍摄于1954年6月的戎装照,照片上的他身着军装,佩戴勋章,容貌清秀。李锦善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纪念章。李锦善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复员回乡后,李锦善一直务农。后来他自学了编竹篮的手艺,空闲时间帮乡亲们编竹篮。开始竹篮全用竹篾编,后来改成用编织带编篮身。至于用材,有的是他人提供,老人帮助编;有的是老人自己出材料,编好竹篮送给有需要的人。这样的习惯李锦善已坚持了20年,编的竹篮有200多只。李锦善老人不止在家编竹篮,也会帮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来源:姜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