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贴近百姓生活 艺术形式守正创新 通州小戏小品芬芳群文大舞台

2023年07月30日 15:41:25 | 来源:南通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农村新风新气象,移风易俗看远方,迎着阳光朝前走,全民步伐也铿锵……”近日,通剧现代小戏《瞧这两亲家》在南通州文旅嘉年华暨大富豪啤酒节上热烈上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该小戏以文明婚俗为题材,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展现了南通地方戏曲特色。

  小戏小品是通州文化的品牌。近年来,通州通过不断创新探索,促进小戏小品适应市场规律和新的传播方式,在“变与不变”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创新探索,传统戏曲焕发生机

  通剧衍生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童子戏,并在童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艺术再创造,让传统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努力实现优秀传统艺术的回归。

  “通剧小戏又称小通剧,时长一般在半小时以内,情节紧凑,叙事性更强,多以现实题材为主,深受百姓喜爱。”通州区文广旅局剧目工作室副主任何婷婷介绍,通州歌舞团(通剧团)成立初期,一直以创排小戏为主,不仅在表演上向其他成熟剧种靠拢,在传承通剧声腔的基础上也不断探索新的更适合人物及情绪变化的唱腔,为推动建立更成熟的通剧声腔系统而努力。

  近年来,通州借力“中国曲艺之乡”“江苏省特色小品之乡”等品牌打造,实施通剧振兴工程,先后打造出《审舅舅》《你想要什么》《二嫂争地》《村支书的星期天》等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小戏小品,激发了通州人艺术创作的热情和通州曲艺事业发展的新动能,促使小戏小品创作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其他门类艺术并肩前行。

  贴近群众,讲述百姓身边故事

  扎根乡土、贴近生活,文化创作就有了源头活水。通州小戏小品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得益于在通州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一群人。通州歌舞团(通剧团)的编、导、演都奋战在基层的第一线,每年的惠民演出近百场,扎根乡土,“种”出文化精品。

  何婷婷对此深有感触。“小戏小品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贴近百姓生活、选好题材、出好点子。《村支书的星期天》讲述了村支书为了说服老婆拆掉小舅子在灌溉渠上的违建商店,联合村妇女主任演了一出戏,最终圆满解决问题的故事,其点子新、题材好,既贴近民生又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后上演了100多场,深受百姓好评。”何婷婷坦言,不管是演员还是编剧,都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细节放大,把百姓感兴趣的点放大。

  《瞧这两亲家》主演易彬介绍,这部作品取材于群众身边发生的故事,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给广大观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贴近百姓生活的好作品,把时代的新风尚传播到通州的每个角落,把文明的种子播散在田间地头。作为演员,我也时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行为习惯,融入舞台表现形式,演出更好、更受百姓喜爱的精品。”

  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近年来,昔日弥漫着乡土气息的蓝印花布发展为时尚新品,应用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广泛传播非遗技艺,唤醒非遗项目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年事渐高,一些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传承断档的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州区文化馆开始新的尝试,寻找打破“次元壁”的方式。

  “2021年,区文化馆引入数字技术,筹备拍摄非遗项目通州民歌、童子戏纪录片,目前,两部纪录片基本成型。此外,2021年年初正式启动传统文化连环画、原声动画制作项目,让通州的传统文化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通州区文化馆馆长王彦芳介绍,目前,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应用还包括《审舅舅》《范老爷判婚》《半夜鸡叫》3部小戏小品。

  王彦芳表示,数字技术的介入将让更多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体验感受通州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在传承发展之路上展现新魅力、开拓新天地。

  (来源:南通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