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吾亦无悔——访抗美援朝老兵丁启顺

2023年07月29日 16:46:17 | 来源:淮安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至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70年,弹指一挥间。今年97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丁启顺,还常常回忆起70年前的那个冬天。

  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

  1950年10月,丁启顺随部队从上海乘坐火车到达东北沈阳,后转车至辽宁集安市,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走进战场,战争的残酷远超丁启顺的想象。一次行军时,部队遭遇埋伏,部队团长让丁启顺通知三营急速救援,丁启顺沿着公路跑了一里多路找到三营营长。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发炮弹在三营长身边爆炸。“虽然三营长牺牲了,但我们毅然接过他手中的旗帜,一直打到夜里十点多钟,才将敌人打退。”丁启顺拳头紧握,仿佛回到当年,三营长大声叮嘱他,手中的旗帜不能倒!要继续战斗、继续突击!

  在朝鲜的战场作战,寒冷的气候是重大的挑战。初到朝鲜,许多战士衣衫单薄,极寒天气让他们的手和枪牢牢粘在一起,羊毛皮鞋护不住双脚,有些人的双脚被冻在鞋里拔不出来,即使拔出来也脱了一层皮。炮火连天中,战士们只能以炒面为食,因为敌机随时都有可能循着生火做饭的烟雾搜寻到目标。

  “有一天行军的时候我感觉脚疼,把鞋子脱下一看,左脚的脚趾已经被冻黑了。我再想把鞋子穿上,发现鞋子已经被冻僵穿不上了,晃也晃不动,扳也扳不动,就想办法用嘴哈气,这样才把鞋子给穿上,穿上就再也不敢脱下鞋子了。”丁启顺7个脚趾,就是在战场中冻没了。

  一场向往已久的学习

  “比起许多牺牲的战友,我的伤不算什么!”丁启顺从未后悔这段军旅生涯,反而觉得这是军人最美的勋章。

  冻伤治愈后,丁启顺前往江苏省伤残革命军人荣誉学校学习,一字不识的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党和国家对我们非常关心,希望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技能,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自己也认识到,想要继续为人民服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要有文化。”丁启顺勤学苦练,不仅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而且经常学习到深夜。

  “一字不识的我变成了‘大学生’。”丁启顺笑着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1953年底,他被评为学习模范,奖励一枚纪念章和一支钢笔。而这枚纪念章,至今还被丁启顺珍藏在身边。“我很小的时候就去当兵了,一字不识,在部队都请人帮忙写信。从战场回来后,我还有机会能够学习、认字,能够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真的感觉特别满足。”从那时起,丁启顺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直至离休依旧酷爱学习。

  1997年开始,离休后的丁启顺还时常走进淮阴区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绘画。

  一种向阳而生的心态

  志愿军的坚守换来了今天的一切。正如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而那些最可爱的人,有些回到家乡,有些埋骨他国。

  “我常常想起和战友们用雪拌饭吃的场景。能看到今天的中国,我真的很欣慰。”丁启顺先后在省公安厅劳改管理处、泗阳县采购局、泗阳县糖烟酒公司、淮安水利系统等单位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

  离休后的丁启顺乐观面对生活,他没有因为脚部的残疾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积极尝试体育项目,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快乐。“离开工作岗位后,我接触了门球,并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经常去打球。”丁启顺感慨,因为脚的原因不能站立太久,但是运动让他感觉充实又快乐。2016年6月18日,市老年体育协会、市门球协会为丁启顺颁发了“门球人健康寿星奖杯”。

  战争已经远去,但是关于战争的记忆一直陪伴着丁启顺。从硝烟深处走来的他深感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迈着经历过战争的双脚,走进学校、消防队等地,为年轻的一代讲述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和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他希望以此激励大家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来源:淮安新闻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