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由省文联主办,省电影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研讨会在南京举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省影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出席研讨会。我省影视、动画、传播、文学、唐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周安华、刘永昶、张永祎、舒克、薛峰、杨柳、初清华、熊忠辉、陈吉德、刘勇刚、王海波,以及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衡正安、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严阵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汪政主持。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电影《长安三万里》给予了高度评价。陈捷认为,影片中,高适对李白和长安的讲述,不是成功者口述的历史,是一个失意者对另一个失意者的致敬,是对盛世的追忆,是对无可挽回的衰败的叹息,更是对诗在长安在的信念,这才是他与众多中国人深深共情的原因;周安华认为,《长安三万里》人物描写奇巧、奇妙与奇绝。比如,影片的第一主角是李白,而李白却是“侧写”,在吐蕃进逼的时刻,通过公公调查高适回忆,牵出诗人李白这样一个“闯入者”,由此一发不可收;刘永昶则诗意地认为,一部《长安三万里》,奔流的是昔日重现的时光和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诗情,一部二个多小时的动画电影,便让宏伟迤逦的长安城,以及和她同时代的青绿山川、金色田园与烟火市井,渐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张永祎认为,影片中有特别注重在人物身上提炼出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和侠胆义肝等价值观念,让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那种自强不息的鲜活文脉,在唐朝的那些人、那些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舒克则对影片取得优异票房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影片在创作上题材选择好,在制作上动漫选择好,在市场上档期选择好,是该部影片在市场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薛峰则从影片叙事模式出发,认为《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中西结合”,对迪士尼模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解构,有望推动一种相对独特又符合国际动画市场语言模式的叙事方法的形成;杨柳认为,动画电影在将声音、色彩、构图、线条、音乐等基本艺术元素,与传统文化中历经几千年对自然、生命的表现方式的理解,沉淀、融合,用电影的形式展现,《长安三万里》是审美能力诗性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值得肯定;初清华认为,对于着力以写意笔法建构虚实相生意境的东方美学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只需感受其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就好,不必拿史实作为标准去苛求其艺术创作的真实性;熊忠辉认为,《长安三万里》采用一段历史中的普通人物的经历告知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借古通今,在于让今人之文化生产创造性呈现出古人的人性、精神和价值取向;陈吉德认为,影片气势恢宏,制作精良,形象地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盛唐气象,这对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谓是国产动画大片的新坐标;刘勇刚认为,《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演绎大唐气象的好电影。大唐诗歌、大唐意象与大唐精神,充满了自由和独立的精神,风骨与音律兼具,被展现得美仑美奂,声情并茂,是赓续文脉的最直观、最形象的传承;王海波认为,我们一直有个认识上的误区,觉得动画电影往往是偏娱乐的,不太适合表现宏大的、具有史诗气质的题材。《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告诉我们,动画电影一样可以拍出史诗气质。
刘旭东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专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各自的感受,有的感同身受,有的深受启发。电影《长安三万里》是新时代的必然,它首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精神的体现,其次是强调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独特表达,第三是新时代艺术技术发展的必然成果。从该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我们将它与好莱坞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它标志着中国的动画片、动漫产业几乎可以与世界最先进的同行并驾齐驱。
刘旭东强调,《长安三万里》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中国动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整部影片让人感受到浓烈的盛唐气象。从这部作品的创作生产可以看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充分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当前,我们要奋力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刘旭东指出,从该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用电影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的力量,本身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好构建。今天召开这个研讨会,就是为了发出江苏电影家和评论家的声音,进一步扩大她的影响,呼唤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状元实业家张謇说过,做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做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做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江苏影协、江苏评协能够立足江苏、放眼全国,值得鼓励和表扬,希望你们用好此次研讨会的最新成果,助力扩大类似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
(通讯员:邓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