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三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肝脏具有净化血液、排除毒素、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等功能。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它没有痛觉神经包围,但哪怕它仅剩下三分之一,也能重新生长。近年来,随着人们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肝脏健康问题,如何科学护肝?一起来听听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怎么说。
得了慢性乙肝会不会永远也治不好?
积极治疗是可能实现临床治愈的
今年21岁的张先生(化名)是一个慢性乙肝“老病号”。因为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张先生生下来就成了一名慢性乙肝患者。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张先生体检发现谷丙转氨酶(ALT)数值已超过1000U/L(正常值为0-40U/L),造成重度肝损伤,他才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就诊。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朱传龙教授正在为患者看诊
接诊张先生的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朱传龙教授,据朱传龙教授回忆,张先生初来就诊时比较抗拒,他觉得自己得了慢性乙肝肯定是治不好的。张先生是“大三阳”患者,朱传龙教授团队最初制定的治疗目标是通过免疫治疗,抑制张先生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看能否帮助张先生从大三阳转小三阳。治疗期间,朱传龙教授结合患者的特点,给予张先生个性化的核苷类口服药联合干扰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年半的联合治疗,张先生体内的乙肝病毒被清除了,并且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实现了临床治愈。目前,张先生已经停服乙肝治疗类药物,每隔一年复查一次乙肝两对半,转阴两年多至今未复发。朱传龙表示乙肝患者要树立积极心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部分患者是可以实现临床治愈的。
“准妈妈”有乙肝,孩子出生也会感染乙肝吗?
做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可降低孩子感染几率
来自安徽六安的康先生(化名),由于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和两个哥哥因为母婴传播而感染上了乙肝病毒。近年来,康先生的两个哥哥因乙肝发展成肝癌先后去世,给家中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康先生也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
康先生因为家在山区农村,当地村民对乙肝知识知之甚少,对乙肝病毒的预防和阻断知识更是缺乏。朱传龙教授表示,我国肝炎发病率较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近9000万,其中,约2800万为慢乙肝患者,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对降低孩子感染乙肝病毒至关重要。
朱传龙教授查房中
母亲高病毒水平是乙肝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准妈妈”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降低自身的乙肝病毒水平,在孩子出生后,可通过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的方式来大幅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
“瘦子”不会得脂肪肝吗?
不一定,目前脂肪肝患者中有近两成是“瘦子”
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查出脂肪肝,有些人会觉得“脂肪肝不是病”,顶多算是“亚健康”状态,不用去管它。朱传龙提醒,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脂肪肝不是“亚健康”,而是一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如果放任不管,脂肪肝可以发展成脂肪性肝炎,继续进展有可能导致肝硬化。
还有不少人觉得脂肪肝是“胖子”才会得的病,自己很瘦不会得脂肪肝。但研究表明,不只是胖子才会得脂肪肝,所谓的“瘦子”也有可能得脂肪肝。朱传龙表示:“哪怕是消瘦或体重正常的人群,由于脂代谢异常,长期饮酒或遗传因素等因素,都有可能出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目前在脂肪肝患者中,约两成是‘瘦子’。”
如何科学护肝?
专家建议做好这些工作
预防病毒性肝炎,最关键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接种疫苗,做好预防工作。如果不幸感染肝炎病毒,专家提醒患者一定要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做到不滥用处方药,不偏信“土方”,不擅自用药,才能尽可能避免造成肝脏损伤。
此外,专家建议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肝脏健康,一是不要熬夜伤肝,每天保持7至8小时的充足睡眠;二是戒烟戒酒;三是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荤素搭配的合理性,不吃霉变食物;四是定期开展体育锻炼;五是注重情绪管理,尽量避免生气大怒,良好心态有益于养肝;六是有肝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监测肝脏的健康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通讯员/曹勇 胡平平 编辑/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