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书写伟大盛世愿景

2023年07月27日 15:30:22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0年前的今天,1953年7月27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们舍生忘死,才拼来这山河无恙,如愿盛世。如今,抗美援朝精神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人民军队、各行各业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不同岗位上接续奋斗、勇毅前行,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92岁抗美援朝老兵 视频连线重回志愿军空军机场

  近日,我苏特稿记者带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前往辽宁丹东,那就是为江苏常州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沐贤豪完成一个小心愿。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空军飞行员,让老人牵挂至今的心愿是什么呢?

  为完成老兵心愿 前往志愿军空军进驻最早机场

丹东浪头机场

  “我所在的位置是抗美援朝战争丹东浪头志愿军空军机场旧址,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进驻最早的机场。当时,志愿军空军联合司令部地下指挥所就位于这个机场北部的山坳里……”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苏特稿记者从辽宁丹东市发回的现场报道。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辽宁集结过江,志愿军空军从丹东起飞保家卫国,其中浪头机场是志愿军空军的核心机场。它是离朝鲜边境最近、志愿军空军进驻最早、作战起降频率最高的机场,志愿军空军飞机从这里起飞,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空战第一仗。之所以来这里,是为了完成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多年的心愿。

  第一代空军飞行员:见证新中国空军由弱变强 想回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回忆起战斗部队的战斗生活,真想重回现场,再去看一看。我抗美援朝驻过三个机场,大堡机场、大东沟机场、浪头机场,这些机场现在到底怎么样,什么情况,有什么变化,我们都想看一看……”

沐贤豪年轻时照片

  银发苍苍,目光如炬;做为新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已92岁高龄的沐贤豪熟练地说出那一个个机场名字,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鹰击长空的那段峥嵘岁月。

  “50年11月初,空军选调飞行员,全团两千多人就选上我一个。52年12月,我正式被批准参加抗美援朝,走上抗美援朝之路了”,沐贤豪说,“战斗起飞非常频繁,有时战斗起飞夜里三四次,体力消耗太大。那时候我们空军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一边建设,一边打仗,一边锻炼,一边提高战术。”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空军震惊全世界。仅沐贤豪所在的空15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作战76次,击落击伤敌机67架,取得赫赫战果。是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

  沐贤豪说,那时,虽然共和国空军很年轻,但是胜在“气”多:“抗美援朝我飞行还不到100个小时,美国飞行员飞1000多个小时,你说差别多大!人家有空战经验,我们没有空战经验,我们就凭着我们共产党员,凭着我们中国解放军的勇敢,凭着我们的阶级觉悟,就是硬拼的!”

  一架歼-20战机模型,摆在家中陈列柜的正中间。家人告诉记者,那是老人的心爱之物,没几天就会自己擦拭几遍,上面不能有一点灰尘。39年军旅生涯,有34年奉献给共和国蓝天,见证新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沐贤豪心中满是自豪。

  70年后 再次亲眼目睹沧桑巨变

图为丹东浪头机场内景

  “沐爷爷,我是我苏特稿记者,您好。您看我们现在就是丹东浪头机场了,现在这个机场我们看候机楼应该跟您当年的差别很大了吧?”

  沐贤豪激动地说:“这就是候机楼啊,那时候没有候机楼,那时候都是土。太好了!变化太大了,我高兴啊!我们国家的机场越变越现代化,我们国家的空军也更加强大了!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在世界上地位和过去大不一样!我讲心里话,我心里很开心,真的很开心……”

  一场视频连线,穿越了70年的时空,跟随镜头,沐贤豪满眼自豪:“咱们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呀!没有这些牺牲的战友和同志,哪能有今天呢!我最大的希望就是部队要继续发扬我们过去不怕死的精神,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能打仗,能吃苦,不怕牺牲,一切为了我们国家,为了人民!”

  志愿军英雄部队薪火相传 奏响新时代强军战歌

  抗美援朝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近6000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英雄功臣。回首辉煌战史,如今的人民军队缅怀英烈功绩,赓续精神谱系,将继续强军征程中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杨根思连”:守护续写老连长荣光 用生命践行“人在阵地在”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在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驻地内,一场特殊的思政课正在进行。战士们集体观看老电影《英雄儿女》,电影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正是部队老连长杨根思。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队伍中,二十五岁的泰州小伙叶兴泰激动不已。来自英雄故乡,并在英雄生前所在部队服役,这份责任叶兴泰已经牢牢扛在肩上:“我是英雄杨根思故乡长大的孩子。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报名了参军入伍,尤其想到杨根思部队去,去离英雄最近的地方,去任务最艰巨的地方,去实现我保家卫国的梦想!”

  7年前的南苏丹维和战场,面对大规模武装冲突,“杨根思连”战士李磊、杨树朋冒着枪林弹雨坚守岗位,用生命践行“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2022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暴雨洪灾,连队官兵奉命紧急驰援长葛、郑州两地,参与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里,杨根思老连长的精神指引着战士们在一次次考验中续写着一份份荣光。

  杨根思连第31任连长仇安说:“在我们连有一个共识,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老连长用生命换来的荣光,做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不管部队走到哪儿,执行什么任务,都要第一时间叫响‘三个不相信’精神,把官兵凝聚成铁板一块,带头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临汾旅“王景强班”:“光荣的临汾旅”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走好新时代强军路

  “全班注意,前方发现敌小股兵力,炮手对其进行火力压制,载员下车,将其歼灭……”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传承是最好的纪念。盛夏时节,一场对抗演习正在华东某演训场激烈上演,印有“光荣的临汾旅”大字的面面战旗迎风招展。这是一支铁心跟党、战功卓越的荣誉部队。前身为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该部入朝参战,一举突破昭阳江,涌现出勇炸敌坦克的“王景强班”等光荣集体。

  “1951年五月,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中,王景强等六名同志组成了反坦克小组,不惜一切代价卡住公路。”王景强班班长程浩洋介绍说,“他们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仅用简陋的集束手榴弹,采取勇猛顽强,机动灵活的战法,就打退美军坦克突击队的进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日常训练中,该旅官兵不断向着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深入挺进。从把目光瞄准联合作战,到开展合成化战术协同,从步兵特战化到小兵种专业强化等训练攻关,他们心中铭记,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必须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陆军第71集团军“临汾旅”副政委周长青表示:“我们要进一步用好驻地政治资源、科教资源、创新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积极为官兵学习成才开辟新阵地,注入新动能,让大熔炉的炉火越烧越旺。”

  沿着抗美援朝精神坐标 续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在70多年前曾响彻华夏大地,伴随着歌声,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毅然奔赴朝鲜战场,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如今,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沿着抗美援朝精神坐标不断前行,续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泰州“桃芳”先锋队:赓续红色血脉 奔赴志愿服务最前线

  在“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的家乡陈堡镇,有一支“桃芳”先锋队。这支队伍由76名党员和年轻干部组成,他们身穿红色志愿服,奔赴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党史学习教育等工作最前线,帮助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

  “桃芳”先锋队成员、陈家堡村委会工作人员吴玲介绍:“对我而言,就是要‘干到底,干到赢’,要有够拼够敢的精神。尤其是张桃芳的故乡,赓续这样的红色血脉,我觉得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扬州星火传承团队:和时间赛跑抢救性收集老兵记忆

  老兵是战争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同历史的活化石,因此,追寻他们的故事至关重要。在扬州,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以对话、记录的方式致敬“最可爱的人”。从2017年开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星火传承团队”成员奔赴18个省市,寻访723位抗美援朝老兵,记录文字多达192.5万字,录制的视频时长近20000分钟。

  团队创始人铁标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爷爷去世时,身体里仍留有58年未取出的弹片。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他在2017年退伍复学后创立了“星火传承团队”。他认为,抢救性收集这些老兵的记忆,是在与时间赛跑,迫在眉睫。

  铁标说:“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寻访和记录,而是进行抗美援朝老兵的历史记忆整理再加工,通过思政教育放大教育效果,让更多的人受到触动。”

  常州退役军人服务者:从事退役军人优抚工作 尽己所能提供服务

  硝烟散去,迎来的是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当好抗美援朝老兵的“贴心人”“服务者”。常州市钟楼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科员俞澜就是其中之一。从小就在尊崇军人景仰英雄氛围下长大的她,在大学期间就经常参与慰问老兵等志愿服务,所以毕业时就考进了家乡的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直从事退役军人的优抚工作。

俞澜(右)看望退役老兵

  俞澜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参战老兵越来越少,钟楼区目前还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只剩30多位,所以她经常来看望这些“爷爷奶奶”,尽己所能地服务好他们。“他们喜欢讲一讲以前的故事。我们作为服务退役军人的工作人员,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些英雄的崇敬之情,也让我们更加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以后要更加努力地服务好他们。”

  大学生音乐人:创新改编红色歌曲 了解史实珍惜当下

  “1951年3月,他离开家乡,来不及告别却脚步坚定,生死已置之脑后......”

  今年的青岛大学毕业典礼上,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毕业生曾嘉铭凭借一首改编版的《我的祖国》悄然走红,相关视频全网点击量破千万。曾嘉铭告诉记者,此次改编版《我的祖国》歌词是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为主要原型编写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歌,他创作录制了《我的祖国2023》完整版,将于8月1日左右正式上线。

  “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然后给到更多年轻一代的朋友,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曾嘉铭表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多地去了解史实,了解前辈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奉献。”

  (江苏新闻广播 /彭迪帆 缪鹏程 周洋 陈军 编辑/蒋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