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客服的电信诈骗大家都不陌生,在这个骗局中,有重要的一环就是诱导受害人向银行申请网上贷款后,转账汇款到骗子的指定账户。骗子钱骗走了,但贷款还要受害人自己还。如果这笔钱还不上怎么办?今天,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刚审结的这类案件。
去年7月份,镇江的朱某接到了一通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京东客服,要收回京东白条学生授信额度,并声称京东白条绑定了2个账户影响额度收回,朱某在查看京东APP和QQ邮箱后,发现确实绑定了自己的QQ和微信账户,于是就听信了电话那头“客服”的说辞。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戴倩介绍,“随后,在假的京东客服的诱导下,朱某下载了钉钉APP加入会议,并按照钉钉会议主持人的指示,先后打开屏幕共享功能和微信微粒贷、银行APP等界面,通过编辑短信发至指定号码、点击贷款等系列操作,从银行贷出15万元到本人银行账户”。
此时,朱某还没意识到是诈骗,按照对方的指示向刘某的银行卡账户转账了15万元。等转账结束了,对方又再次进行催促进行转账,刘某恍然大悟,上当了,立即报警。
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戴倩介绍,“但为时已晚,此时款项已经被电信诈骗分子转走。朱某只好自行向银行还款。后因朱某逾期未还,银行将其起诉到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朱某缺乏警惕性,轻易相信了他人,对大额款项支取没有进行核实,导致自身财物受损,自身存在过错。而法官在认真阅读案卷,查看公安机关相关询问笔录后,根据案件事实及朱某的经济情况,积极与原被告双方沟通交流,先后两次组织了调解。
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戴倩介绍,“希望银行能本着人文关怀,考虑到朱某的实际收入情况,允许其分期还款。最终,经过耐心的调解,银行同意朱某分期还款,双方达成和解”。
这起诈骗案件也在进一步侦办中。法官提醒,大家要提高反诈意识,不要开启共享屏幕、泄露个人信息,在涉及转账等信息时一定要核实身份,避免陷入骗局,造成自身损失。
(《零距离》记者/刘舒 通讯员 /凌星星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