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记者今天(7月17日)从苏州大学了解到,该校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项,获奖总数及牵头获奖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全省高校排名第二,省属高校排名第一。

苏州医学院吴德沛教授牵头的“免疫治疗新技术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转化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支持下,历时15年建立血液病免疫研究平台,创建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新技术,建立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新策略和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新方案,显著提高了难治复发血液病患者预后。
苏州医学院陈亮教授牵头的“腰骶椎退变性疾病机制及外科治疗体系建立及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组聚焦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腰骶椎退变性疾病,揭示了腰骶椎退变疾病新机制,研发了椎间盘修复新材料,建立生物学修复新策略;建立了腰骶椎退变疾病外科治疗体系,显著提高手术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相关技术成果得到行业内顶尖专家认可。
苏州医学院兰青教授牵头的“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从术前评估、入路设计、模拟手术疗效验证、手术器械改进等多方面解决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并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对照试验,论证了锁孔技术的优越性。锁孔手术显微解剖学系列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锁孔手术解剖学理论空白,为后续开展规范化手术操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规范化的技术推广,我国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水平快速提升,锁孔技术已在各地神经外科中心广泛应用并取得良效。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林森研究员、乔文教授和浦东林研究员团队完成的“大面积微纳结构功能化关键技术及立体成像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等项目支持下,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融合,研究并解决了光波相位信息的微纳结构算法、三维计算光刻与柔性绿色制造以及立体成像应用的重大难题。首创立体图像相位分布的逆向算法,自主研制高端微纳3D制版装备和智能套准纳米压印设备,突破大面积微纳结构精确制备和绿色制造的技术瓶颈。成果在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国家相关领域应用,促进了行业技术的迭代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在立体成像、虚实融合显示等相关方向的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2个项目,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162项;授予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7家企业。

苏州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顶层设计,提前谋划布局,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广大科研人员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科研成果,荣获多项重大科技奖项及荣誉,提升了学术影响力,有效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全校师生将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在战略科技力量、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努力取得新突破,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通讯员/姚臻 编辑/赵梦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