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打破了代表层级和区域限制,将代表的专业特长与群众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精准对接,更好地发挥了地方人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近年来成为不少地方的新尝试。日前,记者来到泰州姜堰区,探访当地“专业代表”发挥“特色优势”、破解“专业问题”诸多成效。
“我建议大家不妨暂时放下手机,和孩子共读一本书……”7月5日,泰州市姜堰区罗塘街道中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大会议室座无虚席——省、市人大代表,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副校长杨凤辉正在就暑期家庭教育开展公益讲座。
这一讲座缘起去年6月,一位居民在中天社区的意见箱留下的一张字条:“快中考了,能组织教育界代表给大家说说怎么缓解考生心态吗?”当即,社区就组织了公开课,效果特别好。这也让姜堰区人大代表、中天社区党委书记黄晓慧动起了心思,能不能让区里教育界5名省、市、区人大代表“组团”,常态化开展社区教育相关服务?这一提议得到积极响应,“奉杏”工作室随之成立:“我们姜堰是教育立区,很多家长对教育方面的忧虑比较多。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把所有的教育界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了,成立了这样的一个人大代表工作室,常态化地回应大家对教育方面的需求。”
工作室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收集意见,社区及周边居民都可以通过专门的二维码或代表接待日等活动向代表反映问题。工作室根据大家需求开展讲座、开办公益暑托班等,并进一步“走出去”。截至目前已举办10余次各类教育社区讲座,开办社区公益暑托班320课时,覆盖惠及社区群众1500多人次:“我们开展这类活动的时候,很多其他社区的家长也想来听听,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把这个工作室打造成‘行走的工作室’,以我们为点不断地向周边辐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这里面的人员都是我们的名校长,对教育方面都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杨凤辉代表还认为,这一形式不仅能把信息、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去,还能聚集信息,广泛收集到群众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比如家长很关心我们的营养餐、体育活动这些方面,我们收集整合了意见之后,从校长层面来进行一个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推进了我们学校的精细化管理。”
姜堰区办城事人大代表工作室由12名市、区城市建设管理专业型人大代表组成,成立以来,已收到有效建议上百条。工作室成员、姜堰区人大代表、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陆智慧介绍,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所提的关于城市建设方面的建议占了总数的20%左右。而城建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和统筹规划,通过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参与,能更快速地聚焦,真正解决问题。如今年以来当地不少居民反映锻炼的场所缺乏公厕,出现了随地便溺的现象:“我们就将相关的情况跟城管、住建部门还有总工会进行了一个对接,形成了这样一个方案:把沿街的一个空置的房屋梳理出来,由城管将两侧打造成一个公共的卫生间,总工会将中间的空间打造成一个劳动者的服务驿站。这也形成了一个带动效应,后期在城管局和总工会的密切配合下,城区已经建成了五家这样的劳动者驿站。”
(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