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进入新常态

2023年07月04日 10:47:4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9年,吴江响应“3550”改革目标,要求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在50个工作日内完成;

  2020年,吴江提出“1330”改革任务,将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长压缩到30个工作日;

  2021年,吴江以工程建设审批全流程再造为“先手棋”和“突破口”,全力推动审批效率再提速,提出“拿地即开工”的“点线面”三年行动计划。

  ……

  今年上半年,全区“拿地即开工”项目已完成24个。省市重点项目中,新拿地项目全部实现“拿地即开工”,标志着“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进入新常态,为工程建设项目高质量发展建设开辟了一条“高速通道”。

  制度优化,实现“多维”保障

弘远电气自动化控制苏州总部基地项目

  6月27日,位于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的弘远电气自动化控制苏州总部基地项目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该项目在土地合同签订后,各审批环节均按照“极限速度”推进,保证项目在领取土地证当天拿到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从规划到拿地,再到办证,‘吴江速度’让人惊喜,我感受到了吴江‘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最优政务服务,未来我们将在吴江这片沃土上,将企业打造成为工业自动化行业巨头。”弘远电气董事长臧绍敢说。

  企业满满的获得感,来自制度层面的锐意改革。“拿地即开工”改革,不突破现行法律法规,不减少审批要素,不降低审批条件,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创新、集成创新,稳步推进,提升效能。

  为了推动“拿地即开工”常态长效,今年年初,《吴江区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我们联合区资规局、住建局等专班成员单位,推行‘提前介入、模拟审批、多证并联’实施路径,创新‘双线并行’办理体系,以‘最优流程、最短路径’压缩审批时限,为项目开工建设节约至少两到三个月时间。”区行政审批局投资建设审批科科长姜澄宇说。

  制度是准绳,也是最好的催化剂。

  长期以来,区行政审批局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抓手,在“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方面持之以恒下苦功,推出多个工程建设审批事项“一件事”套餐,为“拿地即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台打造方面,区行政审批局加强与多业务办理平台对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个平台”,工程建设事项“一网申报、一站办结”。目前,全区已完成省投资在线监管平台、省住建一体化平台等多个省平台对接;升级吴江区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为“拿地即开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区行政审批局率先落实各项新政,探索先试先行,为项目落地创造多元路径,“我们允许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分段许可分段施工,先行办理桩基工程施工许可证。此外,新建项目允许将合同估算价1000万元及以上的装饰装修、幕墙工程单独发包办理施工许可证。”姜澄宇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方式,保障项目开工“零等待”。

  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从“左等右等”到交地与开工“零时差”,吴江以“制度上墙”为抓手,让“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成为现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主动作为,形成区镇“合力”

苏州市核加微电子半导体芯片项目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必然离不开区镇、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6月19日,区镇板块和部门之间就上演了一场“完美配合”,结下了又一个“拿地即开工”的“硕果”。当天,位于东太湖度假区的市重点项目——苏州市核加微电子半导体芯片项目和区重点项目——弘远电气自动化控制苏州总部基地完成“五证齐发”,展现了部门配合、服务效率的“极限”速度。

  “实在是太快了,我们拿到土地以后,半个工作日就帮我们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5张证书都办好了,太惊人了,时间就是金钱,这帮我们企业节省了很多很多成本。”弘远电气项目负责人韩国本说。

  在这场“时间争夺战”里奋勇争先的,除了区行政审批局以外,还有东太湖度假区和区资规局、住建局等板块与职能部门。

  “为了保障项目审核各流程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拿地即开工’工作专班,区行政审批局担任组长单位,会定期召集专班成员单位业务骨干,为培育项目召开联审会,邀请专家现场会诊把脉,集中解决‘疑难杂症’,合理压缩代办事项,加速推进项目进程。”姜澄宇说,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不断加强与区镇经服部门的合作力度,保持与赋权区镇同频共振、审批联动,用“服务前置”助力项目高速推进。

  在推进的具体过程中,区行政审批局善于把握“主要矛盾”。他们联合板块及兄弟部门,一起梳理了一批“拿地即开工”的潜在项目,并为他们建立培育库。

  “入库项目一方面要有快速开工的自我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快速开工的硬性条件。我们再针对具体环节和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指导和帮扶,为项目顺利开工争取宝贵时间。”姜澄宇说,省市区新拿地重点项目已全部入库,今年上半年首批入库项目完成“拿地即开工”的占比达90%左右。

  拓宽领域,创新场景应用

  在重点项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后,吴江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而是积极拓宽应用领域,让这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引擎”。

  5月19日,“冬梅街(体育路—规七路)道路工程”和“冬梅街(规七路—笠泽西路)道路工程”均在一天内完成“五证连发”,开出全市首个市政类项目“拿地即开工”的并蒂莲。

  “相比其他项目,市政类项目会涉及一个招标的环节,通常耗时比较久,所以怎么让这类项目节省审批时长,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姜澄宇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区行政审批局将审批服务向前延伸至项目前期策划生成阶段,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工前全链条各环节,用“极致”服务创造“极限”速度,弥补了招标环节的“时耗”。

  2019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成立。乘着国家战略东风,青吴嘉三地开启“同频共振”模式,迎来了“不是一座城胜似一座城”的全新生活。面对新时代和新机遇,“拿地即开工”也面临了新要求。

  “示范区建设相关项目涉及三地多部门,可能面临涉及面广、审核流程复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拿地即开工’实现难度非常大。”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任苏俊说。

  为此,沪苏浙三地有关部门共商共研,定期召开跨域项目审批协调推进会,创新“委托审批、提前赋码、模拟审批”等审批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推动示范区建设有关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地域合作,积极探索‘方厅水院’江苏馆项目‘拿地即开工’可行性,为示范区开启跨域审批新模式打造模板和示范。”任苏俊说。

  下半年,吴江还将进一步深化跨域审批新模式,加速推进浦港路东延互联互通工程、科创学院、浦港路—金南路(吴江段)、“蓝环”工程等多个示范区项目审批工作。

  从价值判断的最终导向,到技术判断的提前放样;从模拟审批的先期介入,到帮办代办的保驾护航;从“一网通办”的便利流畅,到流程再造的优化首创,“拿地即开工”日益成为吴江政务服务新风景、新气象。

  (来源: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黄新泉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