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文物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旷世宝鼎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件被多方觊觎的国之重器,成为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捐献人是苏州潘氏后人潘达于。两件国宝由“公之于众”,背后隐藏着一个家族近百年来,艰难守护国宝的故事。

全剧时间跨度80年,共有六场,分别选取了达于嫁入潘府、军阀诈鼎、日寇逼鼎、军统索鼎、无私捐鼎等几件事,用块状交代的方式将女主潘达于识鼎守鼎护鼎的一生勾连起来。
戏是从主人公(其时为丁素珍)嫁入苏州名门潘家开始。新婚之时,面对军阀勒索宝鼎的淫威,懵懂的她在慌乱中恳请公公速用宝鼎“换回”自己的新婚丈夫。

丈夫护鼎自戕,潘达于心痛迷茫,万念俱灰,对公公声声埋怨,但当她明了公公、丈夫护鼎的慷慨担当之后,渐渐融入潘氏一族守护宝鼎的共同意志。
幽闭的藏宝密室,一个痛失爱子的垂垂老者,面对痛失夫君的新婚儿媳,遵老公公之嘱,由潘家媳妇转为潘家女儿,易名潘达于。一个如花般年纪的女人接过“宝鼎只配献明堂”的郑重嘱托:“若是万般皆绝望,就让它,沉湖底,埋地下,永伴地老共天荒!”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潘达于彷徨后的选择更加真实,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潘达于痛失爱子大毛后的那场戏,大毛倒在血泊中,潘达于顿失此前的沉稳,疯也似地扑向大毛……她万念俱灰,终于发出“我守不动,守不住,我再也不想守了”的叹息。她“问天问地问神灵”,无奈“神灵也无声无息,我泪长抛……”这种人在绝境中的寂冷无助和瞬间软弱,让观众与之共鸣为之动容。

大毛死后,潘达于时而清醒,时而恍惚,她认鼎为子,回味慈母哄子入睡的温馨;继而想起大毛惨死,陷入极度恐惧;又由红盖头回想起青梅竹马的甜蜜爱情;幻境破灭,堕入极度绝望;看到蚂蚁,迅速陷入宝鼎被虫蛀蚁啃的臆想中,情绪一波数折。
终于新中国成立了,潘家的下人都分了田地离开了潘家,深宅大院中,只剩下潘达于一个人。再想起丈夫临终前和她说的话,“国,要像个国,方能配得鸿宝重器……”如今的国终于成为了丈夫所说的那个国,她于是把鼎捐给了国家。“我守呀守,盼呀盼,终盼来,半世烽火靖,百年干戈平,国已像国梦望圆,宝鼎呈祥当归宁。”
不仅剧情在递进,人物的心理也在反复变化、成长。剧中有三次外人夺宝,一次是军阀,一次是日本人,一次是国民党。这三次,潘达于是完全不同的心境,她从完全不懂,到逐渐理解;从决心护鼎,到失去大毛,在日本人的重压之下心理崩溃,再到最后理解了丈夫,坚定护鼎决心;她在不断地失去亲人,也在逐渐明白护鼎的意义。女主从18岁少女,直到步入老年,表演得很有层次,作品细腻地传达了潘达于的心理活动。

舞台上,身着红色嫁衣的丁素珍与潘达于进行跨时空对话,揭示了一个柔弱女子的犹豫和彷徨。
她在绝望无助中呐喊:“为什么你们都要走,为什么偏要我来守?这潘府空寂寂,冷清清,凄惶惶,战兢兢,我守不动,守不住,我再也不想守了!”她回望一生,感慨“俯仰一生何所有,再捐宝鼎,情往何寄、心向谁托,我怎度残生?”
作品借潘家裕之口给出了回答:“先祖在你心里、家裕在你心里、大毛在你心里、宝鼎在你心里!百年千年,你也将随着一双宝鼎走进后代子孙心里……孑然一身,情义满心哪!”
潘达于最终找到了曾经不懂的问题的答案,也守住了当年虽然懵懂却很本真的初心,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生命意义的升华。作品以宏大的叙事视野,展示了创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潘达于守护双鼎,不仅是在守护家族的财产和尊严,守护一份承诺,更是在守护道义、守护民族气节、守护中华文明。
观众微评>>>
盐城退休老师孙杨
苏剧《国鼎魂》追求诗意和情怀,全剧题材源于苏州“贵潘”家族一段真实的往事,讲述了潘家媳妇潘达于历尽千辛万苦守护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六十载,最终将宝物捐献给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外表斯文柔弱、内心强健有力的南国女杰的艺术形象,有故事,有人物,有性格,有看点。苏剧作为昆曲的白话版,愈发通俗易懂、好听好看。一肩担负两个剧种的王芳,演昆曲,雅韵迷人,演苏剧,酣畅淋漓。一向内敛含蓄的王芳在《国鼎魂》中的表演恣肆畅意,为该剧添色加分。
建筑公司文员张琴
《国鼎魂》集中笔墨塑造了女主人公潘达于生动感人的形象,在动荡时势中,她从一位医家闺秀、懵懂少妇逐渐成长为一名自觉守卫宝鼎并最终将之捐献给国家的不平凡女性。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饰演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潘达于,以精湛的技艺、清丽婉转的唱腔和沉静、典雅、隐忍、坚强的性格呈现演出了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充分展现了潘达于护鼎一生的心路历程和个性风采。从王芳的表演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女人寂寞坚守、不同凡俗的一生,
盐城工学院学生朱荣凯
令我印象深刻的第三场《以鼎更名》是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潘祖念给儿媳丁素珍更名为“潘达于”,就此接过肩负潘家守鼎、护鼎的重任。此刻的素珍以“潘达于”的新身份开启守鼎护鼎曲折的传奇的人生。 最后一场,舞台上,年已过百的潘达于转身依依不舍地望向双鼎......舞台上短短两个小时演绎潘达于守护双鼎的传奇一生,一次次如梦如幻的回忆交织中让我们体会到潘达于内心的斗争;一次次宝鼎遇险、大义护鼎时的精神品质让人动容!
建设银行盐都支行张佳佳
慨叹丁素珍命运实在太过悲痛,一个人从懵懂之时几经家庭裂变,时代风云,素珍的生命已然消耗殆尽了,或许只在大毛在的那几年她还曾复活过。于是,对《国鼎魂》印象最深的是她失去孩子一段,素珍最后的活的心理支柱倒塌了,从此只剩自己倾听自己,只剩鼎与她过。因此也是在这一时期,潘达于对一对宝鼎的执着守护由守护家裕、养护公公、养育大毛的心理寄托,过渡为更纯粹的守护国之重器的坚定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