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的大忙时节。在扬州市新集镇,有这样一位党员种粮大户,他通过推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机生产效率,带领周边农民共享智慧农业增产增收的福利。今天让我们来认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扬州市仪征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伟。
“你看那台无人收割机,15分钟就割了2亩田。”
“那4000亩田不到10天就能收割结束了。”
五月下旬,小麦成熟,农收正忙。在扬州市新集镇凌东村上周组,3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正井然有序地高效能作业。今年,壮禾合作社首次将装有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投入使用。每台机器干了多少活、每亩田产量如何,都可以通过可视化管理操作平台轻松掌握,彻底摆脱过去农忙时“一头汗,满身灰,起早又贪黑”的景象。
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伟说:“我们现在不单纯收割机有这样作业的路径,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拖拉机,还有插秧机、植保机等240多台套,而且未来农业上机具的驾驶无人化会越来越普遍。”
眼前的这片土地欣欣向荣,然而在14年前却是半荒半种的状态。因为农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年人也逐渐失去种田能力。身为党员、又是农业专业毕业的刘金伟坐不住了。他花了20天的时间,每天苦口婆心向村民流转来几百亩土地成立合作社,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摸索“保姆式”托管、“一站式”耕种的新路子。
仪征市新集村党支部书记周安亭说:“土地流转后,他将全村600亩土地进行了测土配方,小田变大田,同时到专业院校和外地参观学习。他种田那股劲就像月嫂对婴儿一样,细心、耐心。”
用着村民的土地,刘金伟可一点都不敢懈怠。他建立了专业服务队、生产基地、总社的三级管理机制,对服务田块绘制平面图,各作业队按图作业,做到“作业前有计划、作业中有检查、作业后有考核”。此外,他还在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的“四统一”管理模式。仅稻麦两季,合作社就能为农户亩均节约成本210元,全托管农户亩均增收400元。如今,合作社服务总面积已经达到4万余亩。不仅有4000多名农户安安心心当上了“甩手掌柜”,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务工。
仪征市新集村村民任爱珍:“我家种了3亩地,地都交给刘金伟了。他现在用机器帮我们种田,我们只管坐在家里分钱。”
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周永发说:“我以前不会什么手艺,在外面打零工。我弟弟介绍我到合作社,老板给我们培训。我现在烘干机也会用了、无人飞机也会开了。现在不仅靠家上班,而且收入也提高了,光去年就拿了超过十万。”
在做大做强合作社的同时,刘金伟还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的资金,逐步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武装到牙齿”。他先后吸纳了7名专家组建核心创新团队研发新技术,并在试验田中成功应用后申请专利,再向其他农户推广。同时,他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合作社的党员为农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对困难户给予减半或减免费用的优惠。从5台手扶式插秧机起步,到如今合作社年收入超4000万,创办出“朴树湾”大米等优秀品牌……刘金伟和他的合作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仪征市种田大户孙科说:“之前自己吃老本靠经验种田,一年亏了十来万。刘金伟帮助我们学到了不少现代化种田的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赚到钱了。”
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伟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未来,我将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继续扎根农村大地,用工业的理念运作农业、用企业的方式管理农业、用市场的机制服务农业,用我们学到的本领竭尽全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董路 许秋 供片台/扬州台 编辑/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