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院集中对涉毒案件进行宣判 10名被告人被判刑

2023年06月25日 13:53:2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6月25日),江苏省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通报,在第36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根据省法院统一部署,全省各级法院相继开展了毒品犯罪案件的集中宣判活动。到今天,全省共有22家法院集中对31件毒品犯罪案件50名被告人进行了公开宣判,其中10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至死刑。

  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毕晓红介绍说,从全省法院2022年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看,我省毒品犯罪主要呈现以下态势和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呈连续下降趋势。2022年,全省法院共受理一审毒品犯罪案件768件,审结802件,生效裁判1307人,收案数同比下降44.9%,已连续五年大幅下降。大宗制贩毒品等源头性毒品犯罪以及容留他人吸毒等末端毒品犯罪均呈下降态势。

  二是新型毒品增多。当前,全省毒品犯罪所涉毒品类型呈现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和新型毒品并存的局面,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占比降低,合成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是当前主要的毒品类型,涉新精神活性物质以及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新型毒品案件数量增长较快。

  新型毒品种类多,发展变化快,呈现出一定地域性特征,如南京、苏州、无锡等部分地区新型毒品案件数量占比接近50%。同时,新型毒品因其伪装性、迷惑性强,识别和查处难度大,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

  三是网络贩毒活动突出。毒品犯罪继续向网上延伸,“互联网+物流寄递”的非接触式贩毒活动日益增多,形成人货分离、钱毒分付、少量多次的交易模式。网络贩毒、快递贩运的作案手段,使得跨地区贩运甚至跨境走私毒品犯罪增加,毒品的流转和扩散速度加快。

  同时,毒品犯罪手段也更加隐蔽,有的通过网络发布销售、订购毒品和制毒物品的信息,使用“Telegram(纸飞机)”“Batchat(蝙蝠)”等匿名加密聊天软件进行联络,使用隐语、暗语洽谈交易,使用比特币、亚马逊币等虚拟货币在线支付,在互联网上物色运毒“马仔”,或通过物流寄递渠道运送毒品,收寄件不用真实姓名,增加了查处犯罪的难度。

  四是青少年涉毒问题值得引起重视。新型毒品种类多、擅伪装、易变化,常以电子烟油、糖果、爆米花食物、奶茶饮料等形态出现。青少年好奇心强、图刺激、爱炫耀,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无害”“不成瘾”等虚假诱惑极易放松警惕,进而沾染毒品。有些新型毒品的研发甚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消费对象,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

  2020年至2022年,全省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中,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分别为8.3%、8.4%、18.4%,表明青少年毒品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全面加强家庭和社会的禁毒宣传教育。

  五是毒品相关衍生犯罪危害显现。毒品不仅损害吸食者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谐幸福,还极易诱发其他违法犯罪。受毒品所致的中枢兴奋、致幻或抑制作用的影响,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行为失控,实施暴力犯罪。

  另外,国家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具有强烈的催眠、麻醉功效,一些犯罪分子往往欺骗女性服用,致其昏迷,而后实施强奸、猥亵等性侵犯罪。苏州中院审理的一起毒品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不仅走私、贩卖毒品,还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帮助实施迷奸犯罪行为。

  2022年,全省法院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大宗制贩毒品犯罪以及毒枭、职业毒贩、累犯、毒品再犯等,加大对涉新型毒品、危害青少年毒品犯罪惩处力度,当处重刑乃至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

  2022年,全省毒品犯罪被告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重刑率为24.4%,高于全部刑事案件17个百分点;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适用率为10.3%,远低于其他犯罪平均水平,且主要集中于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等轻罪;

  省法院二审审结涉案毒品达14公斤的蔡某某、薛某某等人贩卖、运输毒品系列案件,判处2人死刑、2人死缓、3人无期徒刑,充分彰显了对毒品犯罪的从严惩处立场。

  坚持宽严相济,对于未成年人或具有从犯、自首、立功、初犯等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被告人,如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不大的,依法从宽处罚,分化瓦解犯罪分子。

  严格依法办案,牢固树立“铁案”意识,落实重大毒品案件五级定案把关、合议庭交叉阅卷等工作机制,切实把好毒品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守牢案件质量生命线。

  强化调研指导,针对毒品犯罪涉案财产处置法律适用不统一问题,省法院组织专题调研,多次与省检察院进行会商,形成座谈会纪要,指导全省司法实践,统一裁判标准。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余根网 通讯员/王岩 沈苑轩 邱子玥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