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小桥,路过人家,轻轻地漾起了一圈圈微波……江南水乡的摇橹船不仅送来了江南的棹歌,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船”的情怀。在苏州相城太平街道,有这么一位年轻人,用热忱与坚守托举起父亲与他自己的造船梦。
一张颇有年代的旧桌椅前,年轻人手中的锉刀来回摩擦,木屑纷飞,落在木板上、油灰罐上、刀具上,还有另一侧正俯身锯木的老人微微泛白的头发上。
年轻人名叫徐斌斌,身旁是他的父亲,也是名声在外的“太平船王”徐海林。作为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的两代传承人,父子俩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份江南记忆。
“小时候,我母亲会在特定时间到杭州烧香,那时我们就沿着运河航行,晃晃悠悠要在船上度过一星期的时间,那种开心的感觉至今难忘。”对于徐斌斌这样的80后来说,船,是童年记忆里的诗情画意。
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锯木、加工板料、船体拼装、打钉、桐油石灰加工、捻缝……徐斌斌都熟稔于心。然而,船模受众人群有限加上做船模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徐海林也从来没有要求儿子继承他的衣钵,但徐斌斌早已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
“水乡木船不仅仅是一代苏州人的记忆,它对于我们的传统船文化甚至水文化来说是一份很有意义的载体。我父亲想把这份技艺传承下来,我也想尽我所能地多做些事情,和他一起守护船文化。”作为舟船文化的青年传承者,徐斌斌对船的惦记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电视上、书本上、网络上看到与船有关的内容,他都细心记录下来讲给父亲听,尝试能否复原出更多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船型,让它们以仿真船模的形式保留下来。
2019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于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落成。这座由废弃厂房改造的公益科普文化馆,设计单位的公益设计,从装修到布置,都是父子俩一手操办而成,也几乎花光了老徐的积蓄。远远看去不太起眼的院子,走进门内却是别有洞天。三间展馆,一百多件悉心制作的精品仿真船模,以及收集来的造船用具、船上用品,这些散发着板木清香与历史余味的物件,都深藏着二人的不懈努力。
父亲已经年迈,也不会操作手机,作为年轻“顶梁柱”的徐斌斌便主动承担起了文化馆的日常运营。参观讲解、团队组织、宣传联络、维护清扫……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2021年,徐海林萌发了制作庆祝建党百年纪念“红船”系列的想法,并得到了徐斌斌的支持。“当时现有的实物只有南湖红船和渡江第一船,但是关于船体内部结构的资料以及其他船只的资料都缺乏,我便带着父亲现场去观察,现场做笔记画图,一次不够再去一次,光南湖红船就去了三趟。”
历时一年的时间,13艘“红色”船模在父子俩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完成,两沓厚厚的纸张记录着“红船”系列的资料,一笔一划全是父子俩的手稿。
为了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舟船的魅力,徐斌斌还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江南特色拼装船模、书签等,“在做船的手艺上我还达不到父亲这么精湛,我能做的就是利用知识和技能,与父亲一起把这门手艺、这份文化记录并传递下去。”
(文创拼装船模)
徐斌斌年仅11岁的儿子乐乐,现在也成为了文化馆的小讲解员,“他从小就喜欢船,也很懂事,参观人数多时,他能自己一个人带小游客们参观。”
如今,老徐、小徐、小小徐,三代人,共同守护着江南水乡船只的历史,守护着老苏州人的情怀记忆,编织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承载的水乡旧梦。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施志鹄 通讯员/葛轩琪 彭斯研 编辑/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