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风尚|杨静芳:镶边的中桥,镶边的时光,有着镶边的教育梦

2023年06月14日 17:27: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镶边的中桥

  “校园花木秀,江上日月新”,这是著名诗人、中桥校友冯亦同先生对中桥中学的赞誉,并以“镶边的风景”来诗性描述南京八卦洲。

  1968年,南京市第九中学全体师生下放到八卦洲中桥中学,两校合并办学十年有余,中桥中学因此成为冯亦同那一辈老先生们在风华正茂之年奋斗过的地方。中桥中学延续了老一代知识分子们的文化基因,英才辈出,也继承了他们审慎、严谨、勤劳、拼搏的精神风范。

  八卦洲是由拓荒者们造就的江中丽岛,先辈守四时之序,邹律回春,夏林堆绿,秋江如画,冬藏谷廪,在希望的大地上创造幸福的生活,建设美丽的家园。冯亦同那一拨知识分子,是八卦洲文化教育的拓荒者,扶植桑梓,诲人不倦,给“小岛”种下了一缕文脉,并生根发芽,绵延至今。

  中桥人,以实际行动,在茫茫沃野,在三尺讲台,岁岁勤勉,默默耕耘,六十七年初心不改。一方水土,一众大师,一脉相承,成就了“镶边的中桥”。

  当年洲上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因为九中下放,陡然扩大了办学规模,中桥建造了两座水塔。如今,水塔虽废弃,却因与九中感人至深的情谊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构成校园内慎终追远、抚今追昔的独特风景,与那一排排当年种下的几十棵水杉,一起见证着艰苦岁月、青春记忆、历史情谊和永恒梦想。

  在现任校长杨静芳的带领下,中桥人既铭记着这段特殊历史带来的际遇与情缘,也保持着自己的朴素、勤恳和开拓的精神特质,正群策群力,发奋图强,在这所美丽的乡村中学,砥砺前行,自强不息。


回望守望,守业创业

  杨校长说:“回望中桥中学的六十七年历史,我辈既是守业者,更是创业者。”

  初见杨静芳校长,是在2023年一个初夏的上午,校园绿树浓荫,她在下课的路上,孩子们列队跑进操场,听见她在孩子们耳边叮嘱着:“挺直腰板,抬起头,跑起来!”

  走进杨校长的办公室,抬眼可见桌上落着一沓沓学生作业本,茶几上摆放着八卦洲幼儿园小朋友DIY的手工作品,窗台上的花瓶里插着几朵盛放的芍药花。校长办公室里透着宁静致远、踏实恬静的诗书气息,真实温暖而有力量,一如这所僻居江中的乡村中学,远离尘嚣,笃定自守。

  杨静芳,中桥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今成为自己母校的校长兼物理教师。她生长在八卦洲,奋斗在八卦洲,她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母亲,更是中桥这帮孩子们的“杨妈妈”。

  交流的过程中,杨校长坦言:“我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正自己、不断自我觉醒的过程。当母亲的经历,反过来作用于自己的教学生活,基于母亲的视角,又能更加理解孩子、看见孩子、共情孩子。”

  无论是曾经在班主任的岗位,还是从团支书、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德育校长,一路走到现在,中桥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她都保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敢于垂范,冲锋在前。

  当家中桥后,杨校长以提振学生的精神面貌为首改政策,她希望中桥的孩子要像城里学校的孩子一样阳光和自信;她结合中桥的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劳动实践特色课程基地,为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提升打造高品质平台;她还要求学校的小胖子们参与“胖胖跑”,让习惯懒散的孩子更新自我认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杨校长还通过争取各方资源,为孩子们引进了运动、艺术类的兴趣课程。

  杨静芳校长以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艺术修养在乡村、在中桥不是奢侈品,而是必修课。中桥的每一个孩子也可以拥有艺术特长,他们的青春亦可飞扬。


捧着一颗颗真心做教育

  师者,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对个体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发展。

  “中桥的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大,但现在这是一支讲奉献、有信仰、能吃苦、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他们是中桥中学不倒的脊梁”,杨校长如是介绍,“尤其是我们的老教师们,他们虽然不再年轻,却斗志昂扬。他们没有躺在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而是用心中有爱,眼中有孩子的情怀,鼓舞、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中桥教师。”

  2000年,南京长江二桥(现八卦洲大桥)通车,2022年,浦仪公路一期运行,同年,燕子矶过江隧道直达南京市区……新世纪以来,中桥中学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生源向南京城区严重流失的困境。留下的生源,多为留守儿童和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谈及此话题,杨校长却并不以为意,而是自豪地表示:“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名校,这样的意愿我们理解也尊重。而我们只需要把自己做到最好就可以了,我们努力用理念解决遇到的问题,用情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孩子们的自信,树立自己的信心,用一颗颗真心和优异的教学成果赢得洲上百姓的信任。这几年的努力使局面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最普通的老百姓把孩子送来了,他们说:杨校长,我们不折腾了,就把他(她)交给你,交给中桥!”

  中桥中学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6次家访,包括集体家访、深度家访、个性化家访。家访是任务,也是联结,更是教育者初心的召见——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教师的价值感。

  杨校长说,当你走进孩子的家庭,走入他的生活,你就会突然理解到一些孩子在书本上的字,为什么写得歪歪扭扭,他们家中可能连学习用的课桌椅都没有。

  杨校长给家访的老师布置了一个硬性任务:进入孩子家中先检查有没有写作业的课桌椅,如果没有,学校会立即给孩子免费置办一套送过去。

  家庭与家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在中桥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不可放弃。


中桥人的“勤”与“志”

  地处南京这所大城市的乡村,中桥中学积极寻找自身发展优势,精准定位:托举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继续努力升学;对更多的孩子,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增长社会阅历和人生见识的桥梁,让学校成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的阵地,让教师成为学生生活习惯上以及心理发展上的领路人。

  “中桥中学不和重点中学比升学率,我们更注重挖掘本校的潜在优势”,杨校长说,“我们是乡村学校,校内就有16亩地,这个条件在全南京都首屈一指。这16亩地是学校响应国家劳动教育的试验田,是破除保姆式教育,让孩子们走向自主学习、自主生活道路的契机。”

  中桥的孩子们在学校劳动课程中,真正地出力流汗、下地干活。杨校长还一直带领着学科老师,持续在破解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入。“我的态度是尝试着做起来,只有行动才有提高的可能,不指望一两次成功,这将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这事是我要去做的!”在杨校长融汇教育智慧的意愿之外,中桥特色的劳动教育也给孩子们创造了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路径。校长身上透露出的这份果敢与坚毅,劳动教育上获得的成功体验,将是中桥孩子们在今后人生中,面对困难时,永葆自信与勇敢的基石!

  “我们鼓励学生走出去,努力成为社会应用型人才,成为技能人才,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志向。乡村中学的孩子,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素质,这样我们的乡村社会发展才能后继有人。”

  人生在勤,志达天下,这正是中桥人传承的精神内核。中桥人用劳动教育中的“勤”带动学生未来生活的“勤”,用助力乡村发展的“志”带动孩子踏实奋斗,扬帆远航。

  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田园蔬菜,广阔天地,各展其长,各尽其美。中桥要如何育人,这件事杨静芳校长想得很透彻,她志在做好孩子们的啦啦队长,不做陪跑者。


杨校长的一个又一个“小心思”

  2022年的南京中考,语文作文是有关于南京城的题目。中桥中学好些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还没有机会游历南京城。想到这里,杨校长一阵心痛。难过之余,她心生想法,迅速联系心源爱心团队,在2022年暑假组织了中桥一批家庭困难的孩子赴南京城两日公益游。孩子们逛了城里孩子早就打过卡的科举博物馆,品味了特色餐饮南京大排档,还领略了3D电影,住上了不错的酒店……这些活动,对很多家境困难的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杨校长只是朴素地想着要为自己的孩子们多争取看世界、拓眼界的机会。

  在中桥的食堂,杨校长发现有些孩子非常挑食,遇到不喜欢的饭菜眼都不眨一下就倒进垃圾桶。如何让孩子们改掉这个坏毛病?她决定动真格的,组织德育处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班级内的监督、年级组内的督促再加上几位校长、主任亲自上阵,每天每个倒残桶边上都有值班领导检查每一位孩子的餐盘是不是光盘。这样的检查,杨校长自然也是参与其中。“除了站在爱惜粮食的角度,强调光盘行动,我更是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饭不好好吃,怎么好好学习,怎么好好长身体!喜欢吃的吃,不喜欢吃也要吃,这是中桥学生要守的规矩。”现在的中桥食堂,孩子们再也不会随意把饭菜倒进垃圾桶了。

  在春游期间,杨静芳校长观察到部分孩子们会有乱扔垃圾的行为后,随即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教导孩子们外出如何遵守游览之礼,“八礼四仪”的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在一件又一件小事中,杨静芳校长于点滴间,强化了师生们价值观的培养。“好的习惯,最终会积淀成好的价值观。优秀就是一个个习惯,优秀就是从好习惯里培养出来的。优秀更是一件件小事情踏实做出来的”,杨校长笃定地说道。


中桥的故事,未完,待续!

  “好学校就在家门口,求学不必走远路,让八卦洲的孩子,享受城市里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杨静芳这位现任校长质朴又深刻的心声!“作为中桥的孩子,我想要让中桥中学成为所有中桥人回得来且引以为傲的故乡。”

  冯亦同笔下的八卦洲,镶边美如画。

  中桥中学,也正在中桥人的手中,镶绣着更美丽的金边。


(编辑/沈芸 责编/江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