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开过来自6000年前的盲盒吗?6月2日下午,来自无锡马鞍遗址的两座马家浜文化墓葬,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启“盲盒式”考古探源。
无锡台记者陈海燕:“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现在由胡埭马鞍遗址整体打包提取而来的两处马家浜文化墓葬,已安放在探源科考舱内,来自各地的专家汇聚于此,多学科合作,将和观看直播的网友们一同开启盲盒之旅。”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其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马家浜文化也是无锡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说是无锡地域文明之源。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全:“马鞍遗址是2021年考古前置工作之后,在胡埭镇发现的一个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将近26座马家浜文化墓葬。”
马家浜时期遗迹主要有墓葬、房址和灰坑,墓葬中人骨保存比较完整,随葬品则包括陶器、玉器和石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其中6座墓葬打包至实验室,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开展公众考古实践教育。这也是全国首次对马家浜时期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
无锡一三零微生物研究所教授夏本立:“我们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监测了解,来推断这一位逝者的生前年龄,现在的科学家已经把它的准确度精确到上下1.4岁。”
此次探源科考还邀请了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粘土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各方面的专家,多角度、专业化提取墓葬内的各种信息,并通过央视网、新华网、荔枝新闻、无锡博报等20多家平台进行直播,向公众科普现代科学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锦琼:“考古工作不是挖宝的工作,它是一个科学研究,让大众能看到整个发掘过程,知道我们怎么在做研究,怎么获得古人生活的各种信息,这是我们做实验室考古最大的意义所在。”
(记者/陈海燕 程剑书 周杨杨 无锡台 编辑/赵黎静)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