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30日),2023年自然资源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暨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徐州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自然资源系统的31支参赛队伍、36位选手在现场展开角逐,主题涵盖岩石矿物、能源资源、耕地保护、地质灾害、海洋生态、卫星遥感等方面,并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等手段丰富舞台及讲解效果。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日纪念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展览、讲座、线下线上活动等具有行业特色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为社会公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活动现场,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梁说:“‘十四五’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已累计设立自然资源科技计划项目122项,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研成果。率先制定《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专家库分类标准》,目前已有600余名专家入库,全省系统现有17人入选自然资源部‘三梯队’人才,3 人入选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领军人才计划,4 个团队入选科技创新团队,先后举办了全省系统科普创作能力培训、科普创作大赛和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者和科普讲解员。”
据了解,本次自然资源科技活动周期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江苏省科协举办自然资源主题科普大篷车全省行活动,集中向全省6辆科普大篷车配发自然资源科普主题展项资源包,包括科普展板、科普图书(挂图)、科普宣传册、科普视频、科普文创产品等。其中,科普展板主要宣传展示江苏自然资源概况以及地质勘查、国土空间、海洋经济、集约用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发展成果。科普大篷车将深入全省市县,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以“展览+阅读+互动”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形式开展科技活动周主题宣传活动。
除了主场的科普讲解大赛决赛,部科技发展司联合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以及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部科技创新平台等科普阵地,联合开展了院士公开课、地质研学游、创新成果展、科普大篷车等43项特色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创新成果,提升公众自然资源科学素养,更好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全社会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尚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活动现场,36位决赛选手同台竞技,从不同主题不同角度,用通俗、接地气的语言讲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美丽故事,传递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公众感受自然资源之美,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科学知识,让自然资源科普“声”入人心。最终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桑雨昕等四名选手荣获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我觉得今天选手们都是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做了非常精彩的讲述和精准的解释,选手们在短短的240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呈现了各种各类的自然资源专业知识。”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也为今天的参赛选手们“点赞”:“通过参与这种科普活动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实际上是在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也是呼唤大家热爱自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
(江苏新闻广播/张君仪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