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电视台对话这位江阴人!

2023年05月25日 10:15:5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23日19时45分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育见》栏目深度对话江阴籍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顾明远:我是“教育老兵”

  近日,第四届“教学三大奖”颁奖典礼在重庆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荣获了“教学大师奖”。他从教70余年,开创了多个教育学学科专业;他以“人本”理念贯彻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卓越教师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主持人:顾老,在您从教75年的时间里,拿到过许多关于教学、关于教育的奖项,这一次拿到“教学大师奖”,是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的奖项,您可以说说,当时心里是什么感受?您怎么看待这个奖项?

  顾明远:我首先感觉到这个奖不只是给我个人的,更是给师范教育界的。对我个人来讲,我觉得非常惭愧,我看了这个杰出教师奖、创新教师奖,他们都有很多发明创造,有些还是院士,他们给国家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是很平凡的工作,没有做什么突出的贡献,我觉得跟他们比还是很惭愧的,但是我把这个奖项作为对我教育工作的一个鼓励,我会更加努力!

  四个信条促进学生成长

  主持人:这次颁奖礼上您也再次提到了自己关于教育的四个信条,您怎么看这四个信条在今天教育上的应用,您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

  顾明远:这个教育信条是我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向老师们学习得出来的积累,并不是我的创造。譬如第一个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也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很早就有人讲过这一点。但我亲身体会到,我们老师确实要热爱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愿意进步、需要成长的。而且老师教育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国家栋梁,所以这种爱,我觉得是一种大爱。

  第二个信条“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也是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看到的。有些孩子,对数学更感兴趣,他数学就学得很好;有些孩子对语文非常感兴趣,语文就学得很好。所以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这种动力是内驱力,是持久的、不会消失的。

  第三个信条“教师育人在细微处”,我们现在称之为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孩子。我现在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很多孩子心理不够健康,为什么呢?因为学习压力太重。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孩子,更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发展,他今天为什么郁闷了,为什么浮躁了?他都是心理上的原因导致的。

  最后一个信条“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就是说一切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老师讲的东西他听进去了没有?理解了没有?他要思考,思考了以后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所以我觉得学生是在活动中成长的。

  坚持在教学一线

  关注教育热点问题

  顾明远,1929年生人,在90多年的岁月里,他扎根教育,研究教育,他的名字已经和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不仅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而且为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特殊教育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中国教育学泰斗。

  主持人:今天为止,您一直对教育教学一线、对现在的最新理念都保持了密切关注,您是不是从来没有过退休的感觉?

  顾明远:有退休的感觉,但是我也感觉到我们这个任务还没完成,我们的教育还需要改进,我还有话要说。所以我出了一套文集,把我过去的文章收集起来,出完文集以后,我就感觉到是不是可以休息了。之后,我的朋友和我谈他的孙子,我下一代的朋友也和我谈他的孩子怎么上学的问题等等,所以,我又写《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写完以后,教育又出现了不少问题,我又感觉到自己有话要说,所以就不断地在工作。

  主持人:您觉得您十年前写《中国教育路在何方》的时候,看到的问题有哪一些在今天已经解决了,有哪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您又看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顾明远:我觉得这十年以来,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首先是教育普及化。过去义务教育虽然普及了,但不是免费的,现在都是免费的,就不会有孩子因为经济的原因上不起学。另外一点,农村的教育变好了,过去我去过很多农村,感觉到当地的教育设备等方面非常简陋,现在设备也都齐全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觉得乡村老师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农村里好的老师留不住,所以我一直在提出要建设我们中国式的师范教育体系,特别要把培养乡村教师放在重点,让乡村的师范能够培养出更好的教师,进得去、留得住。这方面我觉得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主持人:到今天您还非常关心,甚至可以说是忧心这些问题。在我们眼里您是“教育界泰斗”,但是您还给自己提了一个称呼叫“教育老兵”,为什么有这个称呼呢?

  顾明远:如果是一支队伍的话,那我就是队伍里头的一个老兵,我觉得我在一个很平凡的岗位。我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我只是和我们广大的1000多万名老师在一起,点点滴滴把教育搞好。所以我认为,自己只是这个教育队伍里的一个老兵而已。

  无心插柳柳成荫

  偶然步入教育行业

  自1948年与教育工作结缘以来,顾明远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校长、大学校长。他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注重考察基层教育实践,深入城市乡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强调向世界各国学习教育改革发展有益经验,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近年来陆续和世界各国学者开展系列对话,分享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可谁又能想到,这位教育老兵当年却志不在此。

  顾明远:当时抗战刚胜利,我们大家都觉得要恢复经济,要建设国家,当时我们的同学里头都感觉到应该工业救国,把国家建设起来,所以同学里几乎大部分都是考理工科,很少有考文科的。当然,我也考理工科,因为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当时我听说建筑系需要画画的,所以我就报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但是没考上,那怎么办呢?经人介绍,我就当小学老师去了。

  当小学老师的第二年,我开始感觉到做教育工作也很重要,看到孩子成长我也有一种满足感,跟孩子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我觉得当老师也挺好的。同时也受到我过去学校的一些老师的影响,所以我就考了师范教育专业,考了北京师范大学。

  主持人:虽然是阴差阳错,但事实证明您这个路走对了,是您喜欢的,也是您热爱的事业。

  顾明远:我觉得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幸福的事业。期间也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比如孩子们不听话,但是,更开心的是看到他们在成长。就像我们植树,看这棵树一天天成长,心里就非常愉快。我在中学的时候就不太会做老师,孩子们有时候犯了错误,我不能耐心地去教育,有时候也会比较急躁,所以在这个过程里头我也在慢慢学习。我常常讲在我们附中工作了四年,我与其说是在当老师,还不如说在那里当学生,学习怎么做一名好老师。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关心、关爱,对他们进行培育的这么一个必要性,老师也是在不断成长。

  顾明远:培养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经过五项修炼。第一个修炼是愿意当老师。愿意热爱孩子,把教育不是看作一个谋生的职业,而是看作一种事业。第二个修炼是锤炼自己。百炼成钢,你的课不知道怎么讲下去,那么你就需要锻炼,有时候一堂课要经过几年的反复讲课,你才能够真正讲出最好的课。第三个修炼是要学习。遇到困难怎么办?那就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第四个修炼是创新。学习之后就需要创新,不断地改进你的教学方法。第五个修炼是收获。看到孩子们成长,这个就是收获,而收获之后千万不能忘乎所以,还需不断地修炼。

  早在1989年,顾明远就意识到了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在当年5月,他发表了一篇短文《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明确提出任何一个职业只有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个职业才能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尊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顾明远越发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要既做“经师”,更做“人师”,他也把这一理念贯穿进他的教学当中。

  主持人:您带博士的时候,其实一方面是教他们做科研任务,但同时也是把教育理念、价值观传递给您的学生,您会怎么带他们?

  顾明远: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他们自己研究学习。我主要负责把我的教育理念告诉他们,之后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自己去体验。他们会跟我去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很多实际的教育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我主要带比较教育的博士、研究生,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国外经典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理念的比较。

  一次出访

  更加深刻理解“终身教育”

  主持人:当年那个情况下,您是怎么创立比较教育学科的,其实当时出国去做实地考察,搜集资料都不是很方便。

  顾明远: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就开始关注外国的教育理念,当时不能出国,只能从报纸上了解一些情况。1974年,一次偶然的出访机会,我有幸接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个理念就是“终身教育”。当时我不大理解什么叫“终身教育”,后来回家学习以后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引起了社会这个生产力的变化,人需要不断学习。人类在当时六七十年代已经进入了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型的社会,所以回来以后,我就开始介绍这个理念。

  这次的经历让顾明远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归国后他一直在教育领域工作至今,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重大的教育改革,执教杏坛70春秋,他以家国天下的达阔胸襟,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人:今天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也已到了普及化的阶段,我们开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对标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您觉得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我们还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顾明远:我觉得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创造自己的科学体系。目前我们的科技有很多新的东西,譬如无人机、自动化,有些技术已经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些基础研究还不够,所以我们高等教育不要浮躁,不要急于求成,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坐“冷板凳” ,把学科建设好,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好,真正培养全国高素质人才。

  《育见》栏目

  洞察时代,育见未来。《育见》栏目以“高远立意、高端布局、高度关注”的理念,关注国计、关注民生,把握时代脉搏,解读政策动态,构筑教育政务服务新通道,搭建教育政策解析新平台。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