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门口!一张智慧地图“圈”出课后服务幸福圈

2023年05月17日 20:46:2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5月17日),南京市玄武区“课后服务15 分钟教育圈”全域推进会暨“15 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启动仪式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举行,与会专家及各界代表共同探索“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玄武做法。

  2022年秋季学期,玄武区提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左右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构成方式为“1+x”,即“1个主要场馆加多个其他资源空间”,力求实现一圈一品牌,圈圈有风景,圈圈有温度。“圈”与“圈”不是孤立空间,亦可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汇流。如:校馆牵手,与博物馆、图书馆等“馆校合作”,跨学科实践、沉浸式参观;亲近山水,依托玄武湖、中山陵等山水湖泊资源,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运动劳作中探究学习;校企共建,利用周边各类工厂企业资源,共建“研创体验基地”;携手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相关经验入选“2022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在率先参与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的16所试点学校中,各校结合校情积极探索定制专属工作方案,形成了“一校一策”。现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分享学校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经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依次分享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活动典型案例。

  位于南京城东的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周边有中山陵茶厂、中山植物园、泉水农庄等自然资源,更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解放军工程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等教育资源。课后服务时间,老师带着学生去中山陵采茶,了解茶文化;去卫岗牛奶厂挤牛奶,了解奶制品知识,体会劳动的乐趣;去明孝陵博物馆,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等。结合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在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山植物园的相关专家指导下,开发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在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们的指导下开发航天课程。“我们形成系列课程,让孩子系统学习,把课堂进行延伸。比如带着学生去高校实验室,进行科学教育,走进实验室做实验。”学校校长李子贵说。

  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南京市长江路小学“15分钟教育圈”项目化学习成为了一段脉动童年的幸福旅程。这里既有千年历史的根脉,又有场馆文化的血脉,更有崭新时代的动脉。学校校长曹海勇说,学校以“千米长江路”为课程空间,与长江路上的十多家文博场馆挂牌建立“课程基地”,研发并探索实践了众多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主要指向为红色主题教育、人文主题探究和公益主题实践三大类别,形成了四小特色活动:比如,‘总统府小导游’‘美术馆小讲解员’‘图书馆小志愿者’‘博物馆小研究员’。我们探索了区域共建、馆校共育、师生共进、品牌共赢的课程实践。”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的内涵、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个具有校本特色的“15分钟教育圈”。

  不仅如此,教育部门联合科技、文旅等部门,梳理区内60个科技文博体育红色教育场馆资源,结合已确定的40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南京教育政务平台开发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记者注意到,智慧地图提供PC端和手机端,在地图上,老师和家长可以查看玄武区内各场馆信息,通过VR室景,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微信手机端可以查看到不同类型的场馆,方便出行规划。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局长张恒柱说,这份智慧地图介绍了玄武学子丰富独特的课后时光。“目前智慧地图还是1.0版,我们首先把学校周边15分钟范围内,触手可及的资源发布在地图上面,有场馆介绍,也有VR场景,孩子们首先知道周边有哪些资源可以供他们学习实践。第二点,有了这样的资源之后,怎样把资源开发成课程,学校可以上传自己的课程,其他学校可借鉴,可复制。第三点,父母带着孩子用智慧地图开展亲子活动,从这些课后服务基地获得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现场,包括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25家单位,授予玄武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先进单位。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李丽 蔡琳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