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舟六号任务背后支撑的强大“通信元”

2023年05月11日 14:01: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10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任务过程中,为确保图像、电话和网络等各类信号畅通,通信系统岗位人员往来穿梭在场区的各个角落,就像一个个细胞单元,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成功默默守护。

  “通信指挥”谭凯强

  发射场的通信设备分布广、组成复杂,想要快速、高效运行,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系统指挥。

  通信系统指挥员谭凯强工作10余年以来,秉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从“航天小白”逐步成长为行业能手,参加并圆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全部飞行任务。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系统指挥员,但我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确保工作零失误!”工作过程中,谭凯强格外的小心,工作之前预想一遍,重点项目完成后还要复查一遍,并经常提醒岗位人员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保证发射任务万无一失。近十年时间,他秉承着文昌发射场通信系统“迅速、准确、不间断”的目标,把“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较真的态度落实到每一天工作中,发现并解决了百余次设备故障,为航天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像精英”张帅

  任务中,前后端联结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图像系统,图像传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火箭细节的展示与总体的跟踪。而发射场图像系统监测点多、终端分散,保障系统畅通不间断对岗位人员技能要求很高。

  张帅作为图像岗位负责人,来到发射场之后,积极参与场区通信系统建设,先后经过大厅、塔架等多个关键岗位历练。为确保岗位工作跟得上高密度任务的高要求,张帅主动参与到塔架摄像机信息化改造,一起研究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

  作为发射场的一名“老同志”,在日常生活中,张帅从不端架子,在机房点位,抓住机会就为新人讲解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有力的帮带让系统人员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精一岗、通两岗”成为岗位标配,为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排故达人”陈经耀

  在单位里,大家都称陈经耀为“陈老师”或者“排故达人”,因为他对各种设备、各种类型的故障都烂熟于心。

  之所以能够成为“排故达人”,和陈经耀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跟岗学习以来,靠着必别人多一倍的付出,陈经耀精通时间同步等7个岗位的基本操作,并掌握任务摄像机等关键设备的故障定位以及应急处置。

  在担任岗位操作手期间,全身心投入机房的智能化改造,与厂家学在一起、干在一起、讨论在一起,实现了存储功能和稳定运行的双提升,为任务数据判读和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

  “调度大师”代垚

  机房的调度工作就像电脑的处理器一样,不仅要在短时间内接收来自各方的信息,还要快速的分辨轻重缓急,高效处理,区分信息渠道合理安排会话等级。

  代垚自入职以来,一直保障发射场区调度运行通畅,在日常工作中认真细致,工作从不打折扣,累计通信调度保障300余次,解决故障10余次,排除隐患20余次。除了保障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代垚还积极参与文书修改、现场管理、应急处置、系统升级等报告撰写,建立调度资料库等20余份,为发射场的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配线巧匠”旦增旺扎

  旦增旺扎是一位来自西藏的小伙,主要负责发射场区通信电缆维护和话务保障。

  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努力练习岗位技能。白天,在狭小的弱电间里,蹲在配线架旁边,仔细跳接线缆,认真核对配线资料。到了晚上,办公室灯火长明,他向老同志借来了资料,消化吸收技术资料。

  短短数月,他克服了语言上的困难,不仅熟记场区的线缆连接关系,掌握岗位要求的各种通信线缆特性,更是可以独立完成多种故障的处置。如今,旺扎已经成长为同事眼里的“放心人”,岗位的事情交给旺扎准行。

  在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中,通信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保畅通”作为最高使命,汇集每个通信岗位的力量,逐渐凝聚成一支富有活力、一腔热血的保障团队,为航天发射提供着最坚实的通信后盾。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通讯员/蔡强富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