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增收渠道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南通海门各村探索多元化强村富民之路

2023年05月10日 11:28:0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南通市海门区政协农业农村界“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在海门街道三南村举行,与会人员围绕“拓宽增收渠道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议题展开讨论。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应有之义。2022年,海门区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的实施办法》,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强村十法”,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22年,海门全区238个行政村的村营总收入约为3.1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势整体向好。

  因地制宜谋发展

  近日,南通市水稻育秧工作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会、农业生产全程全面示范县建设推进会暨水稻机插秧观摩会先后在悦来镇保民村举行。作为粮食丰产的“明星村”,保民村一直被寄予厚望。

  2018年,保民村开展大规模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率先建成全区最大的新型合作农场,总规模1770亩,为推广稻麦生产打下扎实基础。这些年,在村集体用心经营下,保民村的稻麦产量节节攀升。但如何做大粮食产业文章、争取更多收益呢?“我请会计算过,按市场价湿稻1.2元一斤,而将稻谷加工成米,并适当包装,一斤就能卖到3元钱,所产生的效益显而易见。”保民村党总支书记陆丽君认为,开展稻米精加工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去年起,保民村与江心沙国营农场深度合作,由江心沙国营农场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及粮食代加工服务。“我们将湿稻送到江心沙国营农场加工,根据我们的订单量以最低价向他们回购大米,并进行包装,再对外销售。”陆丽君透露,仅这一项业务,每年能增加20多万元村营收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能跳脱实际胡乱开发,而是要脚踏实地去谋划。去年以来,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物业型、资源型、服务型、“飞地”型、融合型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使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敢想敢为拓市场

  “我们葫芦种已经全部下地,6月就能看到绿油油的葫芦苗了。”近日,三星镇大石村接待了一个省内学习考察团,大石村党总支书记薛春热情地向考察成员介绍村里开发的新产业。

  大石村是依靠叠石桥家纺城发展起来的传统家纺村,村里有规上企业6家,中小企业40多家,企业林立致使保洁需求旺盛。2019年,大石村专门成立物业服务公司承包企业保洁项目,每年能稳定增加村营收入30万元。

  薛春所指的新产业就是依托村里特有的“宝葫芦雕刻非遗文化”发展葫芦全产业链,即葫芦的播种、栽培、采收、雕刻一条龙发展。去年,村里开设宝葫芦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坐镇,吸纳赋闲村民一起学习葫芦雕刻。今年,村里正在翻新一座闲置的四合院,准备打造更富古典韵味的宝葫芦工作室。“我认为葫芦产业的前景是广阔的,因为村里有家纺企业想用葫芦挂件装饰四件套礼盒。目前,我们已经签了合作意向,今年再增收10万元不成问题。”薛春充满信心地说。

  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是必要且有效的,但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采取市场化手段寻求更大发展才是长久之计。去年以来,可持续性收入相对稳定的行政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市场广阔的需求,创新发展思路,开辟多样化的创收渠道,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再迈新台阶提供“范本”。

  擅借资源求突破

  近日,三厂街道中兴村、厂西村、孝威村、厂南村正式与无锡运营商办理冷库交接手续。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四个村每年各获得20万元的村营收益,且每三年能提升10%。

  近年来,在严守耕地红线的政策要求下,许多行政村出现农业用地紧张的情况。中兴村党总支书记钱红雷告诉记者,中兴村盛产果蔬,村里有驻扎10多年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常年种植草莓、葡萄、黄桃等,还有20多家果蔬种植大户,以种植茄子、黄瓜、莴苣等为生,他们都对冷库有较大需求。同样的情况,中兴村周边的厂西村、孝威村、厂南村也正在发生。

  如果能建设冷库,肯定对村里发展果蔬产业、实现富民强村十分有利。四个村商议后决定“抱团”发展,共同破解用地难题。“三厂街道帮我们在金盛庄园专门划出一块农业用地,让我们把冷库建在一起。”钱红雷说,从长远发展看,冷库共建共经营能有效避免零散布局多占土地、重复配套浪费投资等现象,还能吸引大型农企前来投资,使得村级集体收益变得更稳定。去年,四座冷库拔地而起,相关配套设施也已完工。

  去年以来,资源缺乏的行政村在多部门联合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多村抱团、村企联建、村银结对、村社合作等形式,用好金融资金、工商资本、社会资源三类要素,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做大做强。

  (来源:海门融媒体中心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