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场的再现与延续 艺术家赵勤《东大楼》在南艺美术馆开展

2023年05月04日 16:08:4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4月22日至5月12日,艺术展览《东大楼》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艺术家赵勤将他所建构的家乡记忆集中向公众展示。

  孟家沟以及毗邻的孟家沟港,是徐州水路运输的重要港口,肩负“北煤南运”的重要职能。1958年,徐州化工厂作为第一家企业落户孟家沟西侧的琵琶村,而“东大楼”则是化工工业区内各个工厂设立的居住设施,始建于1963年,1965年交付使用。由于父母均在工业区内工作,赵勤在此出生、生活与长大,自此与东大楼产生了无法割舍的联系,在重化工基地失落的今日,对那些铭刻在自己心中的记忆,用自己的双手,形塑了特殊的“记忆之场”。

(《东大楼》展品 宿舍区)

  《东大楼》给观者的第一感受便是扑面而来的“真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材料的真实。2019年10月,赵勤在得知东大楼与化工厂都即将随孟家沟的拆迁改造而不复存在时,便故地重访,从废墟中拾取泥浆、墙皮、红砖等,集聚成本次展览的主要用料。正如赵勤所言,原生材料本身即具有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作用,让记忆中的建筑“活”起来,最好的方法便是用其自身的材料。

  赵勤还介绍,他在创作“东大楼”时,从概念图、土建架构图开始,随后放样、打地基、起柱、加梁、盖墙、封顶、上门窗、抹灰、涂色、装饰……落成过程与真实建筑无异,力图从比例、结构、形制、质感都上尽量还原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楼宇、桥梁、隔墙、门窗的原始样貌。当然,最珍贵和最核心的材料当属艺术家的记忆,那包含着深切感念的记忆,在此处成为展览的灵魂,勾连起独属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东大楼》展品 厂区会堂)

  共通的审美判断固然一定程度上需要建立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然而真正的艺术之美确实可以超越时空的隔膜。令人惊叹的是,在展览现场入神欣赏和聆听的,不仅有赵勤年少时期同住东大楼的邻居玩伴,有具有相似老工业基地情怀的东北游客,还有许多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观众。80后的观众声称在这种无比细致、用心的复刻中看见了父辈、祖父辈鲜活的成长轨迹,是无比珍贵的体验。而00后的观众则窥见了丰富的展陈形式中隐匿的匠心。一位00后观众对记者描述道:“昏暗的灯光一下就把我拉回到那个时代里去了,光影和布景的震撼感驱使我去观看更多的细节。我认为非常特别的一点是除了主要展品之外,作者在四周的墙壁上用黑板报和插画的形式再现了自己的回忆过程。可爱的彩色粉笔字使得这场工业废墟展没有那么沉重,变得新鲜活力起来。”

(《东大楼》展览现场文字注释)

  门窗破碎的不同程度、书桌与墙壁的纹理、屋内的陈设、家具的包浆都被艺术家事无巨细地描绘了出来,这种细致本身就携带了一种满溢的激情,又能触及到不同身份背景的观众最深层的柔软,勾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如本次展览的主持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的评价:“他的作品正是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时间的尘埃抹去,记忆的硬核便突显出来。细节不仅是构成作品的局部,其本身就像钉子一般嵌入我的印象。”

 (《东大楼》展品 作者生活过的房间及陈设)

  时节如流,改革的马蹄不曾放缓,东大楼的拆迁势在必行。然而有心的作者永远有方法在青春沉落之前凝聚好最珍贵的吉光片羽,以深沉的历史积淀拼凑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现实投影,留待自己及后来者年复一年朗读。

  (作者/葛莞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