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及兵团四师、七师,是党中央交给江苏的光荣任务,是江苏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在省委、省政府和受援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年多来,第十批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带领援疆干部人才牢记使命,以“拼”的精神、“实”的干劲、“敢”的担当,推动伊犁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用实际行动和过硬成果彰显江苏担当,赢得了受援地干部群众广泛赞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三年来,江苏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利用江苏教育资源和先进经验,在边疆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让伊犁河谷桃李尽芬芳。
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天山脚下
芳菲四月,伊犁州的春天刚刚开始,而魏似月在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的援疆工作却已临近尾声。2020年3月,为响应援疆号召,魏似月主动报名赴兵团四师参加支教工作。在此之前,她已是江苏省大港中学学生发展处副主任,有着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曾获得过“镇江市骨干教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组”等荣誉。
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
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是一所由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援建的学校,于2018年8月正式开学。初至此,魏似月便被委以重任——担任首届理科创新班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魏似月发现学生整体基础较为薄弱,数学学科尤甚,甚至许多学生比较“安于现状”,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我第一年带了一个学生,当时可以说是全班的希望,我问他想考什么学校,结果他说考到哪里算哪里,这在江苏是不可能的,他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为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魏似月尝试用激励式、情感式等江苏教学经验方法激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我鼓励他们走出新疆,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有了目标,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也就上来了。”
然而,2020年6月,魏似月收到家中电话:丈夫罹患肝癌,正在重症室抢救。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责任,如何抉择?在痛苦与煎熬中,魏似月陪伴丈夫完成两次介入手术后,选择返疆回到工作岗位上。“他说,援疆是你的心愿,不能半途而废。你如果不去,我也不能安心治疗。”
魏似月为学生解疑答惑,受访者供图
2022年高考,魏似月执教的班级本科率达到了百分之百,38名学生中有27名被985高校录取,11名被211高校录取,班级最低分超一本线100多分,其中殷昊同学更是以伊犁州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实现学校清华北大“零”突破。
“来援疆就是干事的,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是援疆教师的责任。”带着这样的决心,魏似月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天山脚下,也让孩子上学进援疆老师班级,成为当地家长的普遍共识和理想选择。
教育援疆铺设伊犁职业教育发展新“丝路”
2019年6月30日,由伊宁卫生学校、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伊犁州财贸学校、伊犁技师培训学院、霍尔果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五所院校优化整合而成的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正式落成。2020年3月,学校被列入自治区“组团式”援疆试点单位。随后,这所学校以三年3个全国大赛奖项“零”突破的傲人成绩引发瞩目。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作为新疆唯一代表进入现场决赛并获二等奖2个,实现自2018年教学能力比赛赛事改革以来新疆代表队国赛决赛获奖“零”突破。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比赛项目荣获一等奖,实现新疆代表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一等奖“零”的突破。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获得三等奖1个,实现自2019年班主任能力比赛纳入国赛以来新疆代表队国赛获奖“零”突破。
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教学课堂
三年收获3个国奖,这所办学不到四年的学校缘何如此优秀?
要想教出好学生,必须先找到好老师。三年来,江苏省按“校长+教学处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组团模式,先后分两期从省内35所职业院校中选派15名援疆干部和40名支教教师来校进行援疆工作。团队围绕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技能大赛等方面,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灌溉”在伊犁河畔。此外,针对伊犁州教育短板,江苏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有效利用后方资源,持续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组织38所江苏高水平院校对口帮扶伊犁州直属院校和县市职业学校,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三年来累计与江苏35所职业院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柔性引才、西部计划等累计引进48人来校支教和指导。
优质师资进疆、在苏高校结对、第十批援疆工作组牵线校企合作……资源叠加,引领伊犁职业教育发展行以致远。
援疆万里送民乐,声声入疆润童心
赛非艳是霍城县江阴小学5年级的一名学生,每周三节的二胡课是她最喜欢的课程,自从两年前开始接触,她便爱上了这门传统乐器。“弓弦拉出的声音很美妙,我很喜欢,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现在我自己也可以弹奏了。”赛非艳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如今已经可以完整地演奏《赛马》《良宵》等二胡名曲。
赛非艳和同学们用二胡演奏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开展“二胡进校园”教学培训,是第十批江阴援疆工作组的特色组团援疆计划。江阴是二胡宗师刘天华的故乡,也是著名的“民乐之乡”——这里的“二胡艺术”和“江南丝竹”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艺术要从娃娃抓起,弦乐之音润苏更要浸疆。自2011年起,江阴开始推动“二胡进校园”活动,2021年,在第十批江阴援疆工作组大力支持下,霍城县江阴小学成立“天华民乐团”,以“组团式”援疆方式推动“二胡进校园”项目,开展二胡教学培训。据了解,每年江阴选派6名二胡教师分3批赴霍开展二胡教学,每批教学2-3个月。目前,该项目共选派10名教师来霍开展教学工作,共培训90名学员,其中,60名学员已达到乐团式演奏水平,4人获得中国“敦煌杯”二胡演奏大赛优秀演奏奖。
三年来,江苏共投放对口援疆定向招生计划1753个,为受援地孩子提供更多到江苏学习的机会;“江苏援疆筑梦助学金”共安排5154万元,为8590名在内地就学的伊犁籍困难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支持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国学讲座300多场;举办中小学生民族团结夏令营,组织援受两地305所中小学约15万人次参加“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交友活动……
一腔热血显真情,万里援疆育芬芳。聚焦教育实事,筑梦边塞未来,一个更美好的“疆”来正在“育”见。
扫码进专题,见证江苏担当↓↓↓
(记者/李明莉 设计/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