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海南岛最东端石头公园临海远眺,海天相接处,两座巨大的塔架巍然矗立、剑指苍穹。这里,就是我国最年轻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这里很年轻,蕴含着朝气和活力。拼搏奋斗中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奇迹:天问探火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1箭22星刷新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天宫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
一年来,文昌航天人牢记嘱托,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流程高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革新优化,勇立潮头,让文昌航天发射场成为中国新时代成就的生动展现、中国实力的崭新坐标。
测发流程创新打破航天纪录
运载火箭的测试周期是衡量发射场测发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年来,发射场持续优化测发流程,压减测试周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发射能力跃升做准备。
天舟四号任务中,他们集智攻关,成功将长征七号火箭测试周期缩短至27天,相比首飞任务整整压减了15天;同时优化加注发射阶段测试工作,将发射区工作时间压减至3天。
为缩短发射日测试时间,他们积极探索实施液氧煤油并行加注,经过多轮次反复地面实验、方案优化,把发射日流程优化至8小时、精简1/3。
为满足空间站交会对接要求,去年文昌发射场4次空间站发射任务全部实施零窗口发射。
针对零窗口发射要求,“01”指挥员廖国瑞、王宇亮带领各系统反复研究预案,首次实施“弹性倒计时”应急策略,优化射前10分钟流程,尽最大可能确保窗口前沿发射,最终点火时间和预计起飞时间相差在毫秒级。
天舟五号任务,他们顶住了首次深度并行实施3发任务、超过90天高强度连续工作的巨大压力。
针对零窗口发射程序自动点火应急处置难得问题,多轮次迭代发射前应急策略,确保火箭准时发射,飞船精确入轨,创造了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世界纪录。
“不满足于现状”是每名文昌航天人的精神特质,他们一次次创新突破的尝试,就是为了提升测试发射能力,从容应对后续高密度任务需要,为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奠定坚实基础。
科研项目创新助力火箭腾飞
发射场指控中心四楼测发大厅的指挥监控系统,是文昌发射场数据汇集、处理、分发及显示中枢,是发射场的“大脑”,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工程师向鹏,正是这个“大脑”的设计者和研制者。
十年前,擅长软件编程的向鹏一毕业,就投身到了系统的研发中,如今已成长为系统负责人。
发射场首位女性“金手指”刘巾杰,坚持在轮转的每一个岗位撰写一篇论文,进而解决一个问题。
她研制开发的数据判读系统解决了数据快速判读的难题,信号灯自动识别软件大大降低了误判概率。
7年时间,她从一名航天小白成长为控制系统“一姐”,在问天舱和梦天舱任务中稳稳地按下了大火箭的“点火”按钮。
文昌发射场建成以来,一项项科研成果见证着文昌航天人追寻科技创新的脚步:攻克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温等关键技术;解决中大型液体火箭并行测试发射、设施设备适应“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等现实难题……
据悉,未来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发射任务具有单发质量大、年发次数多、投送距离远、发射适应广、技术集成高等鲜明特征。
文昌发射测试站党委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党委工程,一套创新策略“组合拳”,加快了提升文昌发射场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他们采用“领域+专项”方法,以新型火箭、新型任务、新型工程为牵引,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如期完成。
采用“应用+科研”方法,专题研究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攻关课题,落实抓好一批关键性、通用性、实用性研究项目,推动航天测试发射综合能力提升……
育才模式创新奠定发展基础
航天科技创新,离不开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文昌发测站党委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研究制定“1+5+N”人才培养方案,出台激发人才活力措施,着力打造育才“高地”。
以“人才+工程”“专业+岗位”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走开“三图一统”人才培养路子,建立多个创新团队、攻关班组,选派60余人参加研修班、专题班,68人入选中心“三大人才工程”。
在为每名科技工作者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培养措施下,构建起金牌指挥、科技精英、大国工匠为主体的强大人才方阵,形成人才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项项举措,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最年轻的“95后”动力系统女指挥员周承钰,扎根供电系统26年的“大国工匠”阳衡东,力有千钧接微毫的吊装系统指挥员高鹏等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正在进军太空的广阔舞台上闪耀光芒。
“我们能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等历史重任,一个重要法宝就是着力培养年轻面孔、正当其时的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一线培养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搭台铺路。”文昌发射测试站人力资源部主任说道。
山海之间,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最有前景、梦圆航天的发射场,自觉把人生轨道对接卫星轨道、将事业腾飞融入火箭腾飞,让青春在逐梦浩瀚太空的征途上绽放出绚丽之花。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面向未来,文昌航天人将时刻牢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嘱托,持续发挥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作用,在迈向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征途上昂首向前,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航天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通讯员/张座通、杨捷鸿、倪健康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