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对话当代青年的创新视界——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

2023年04月11日 09:32:4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粉墨青春,青春有戏!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江苏文艺广播参与承办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已经接近尾声。

  此前,我们向大家分享了“青春有戏”留言板上同学们的观戏体验,而在教育一线,常年从事文化艺术研究、视听传播研究的教师、学者眼中,又是如何看待“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这一活动的呢?

  戏曲文化对话当代青年的创新视界

  ——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

  王晖  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戏剧与影视学江苏省重点学科负责人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艾志杰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副主任、博士  苏州市文艺评论“双虹计划”青年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去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作为国宝性质的艺术样式,戏曲文化既有传统审美的基因,又有现代艺术的元素;既是情感丰富的民族艺术,又是需要受众高度参与的大众艺术,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此次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开创戏曲文化对话当代青年的新视界,同时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播提供助推力。

  回归经典,对话青年

  焕发戏曲艺术新活力

  此次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聚焦京剧《骆驼祥子》、昆剧《世说新语》、锡剧《刘胡兰》、苏剧《太湖人家》、越剧《李清照》五部经典剧目,通过演出、导赏、互动等多元形式对话新时代的新青年,青年学子在经典回顾中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使戏曲艺术焕发新活力。

  京剧《骆驼祥子》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剧中的人力车夫祥子原本朝气蓬勃、拥有梦想,但是在吃人的旧社会,他的奋斗与挣扎,却换来理想幻灭、自我迷失。该剧以“京白”为主(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话白),无疑提高了传统戏剧作品在青年群体间的传播效果。奋力挣扎的祥子、泼辣精明的虎妞、悲惨坎坷的小福子,他们所组成的微型社会,让青年群体深刻地体会到“时代与人民”的关系。

  昆剧《世说新语》重新演绎经典名作,用折子戏的架构方式串联起“三曹”“七贤”“王谢”等多条叙事线索,展现高情远致的魏晋风韵和旷达潇洒的中国古代贵族生活。严守格律板眼的昆曲唱腔、矛盾冲突强烈的爱情故事以及演技精湛的演员表现,不仅让青年学子感受到“简约玄澹,真致不穷”的千年气韵,而且也拉近他们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审美距离。

  锡剧《刘胡兰》聚焦少年刘胡兰的成长故事,塑造平凡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折射中国共产党人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世界,展现信仰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江苏省锡剧院带着新创的经典剧目《刘胡兰》走进高校,既让青年学子零距离感受锡剧甜、糯、淳、亮的唱腔,又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红色火种撒播在青年群体之中,巾帼英雄令人感慨,红色血脉得以延续。

  苏剧《太湖人家》以皖南事变为背景,讲述苏州太湖边上的一户普通乡绅人家掩护新四军母子的故事。二度“梅花奖”获得者王芳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淑芳形象,从懦弱、顺从的旧时代女性成长为坚定、自强的革命者,显示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在淑芳“小家”与“大家”的抉择中,新时代的新青年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人生,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越剧《李清照》以十多首“易安词”勾勒出千古才女的一生,从豆蔻年华的无忧无虑到嫁为人妇的伉俪情深,从山河破碎后的四处漂流到迟暮之年的心怀家国,让青年学子与之同喜共悲,感同身受。该剧虽是传统剧目,却创造性地融合诗词、服饰、书法、舞蹈等文化元素,在表演上充分运用袁派以情带声、从人物内心出发塑造角色的技巧,颠覆青年学子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

  沉浸体验,趣味互动

  激活戏曲传承新密码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传统戏曲展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观看需求,从而形成了基于新技术、传播语境、接受心理、市场和制度在内的新戏曲生态系统。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通过沉浸体验和趣味互动,增强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获得青年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戏曲艺术的代际传承和对外传播。

  沉浸式的戏曲艺术体验,是此次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的一大特色。当越剧《李清照》走进高校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脸谱代表性传承人颜蕾,多次向青年学子展示戏曲头饰的匠心之美;袁派花旦章琪、尹派小生吉飞也以现场教授的方式,让青年学子沉浸式体验妩媚的手势和婉约的唱腔。锡剧《刘胡兰》在高校巡演时,主演季春艳、张金华以互动式导赏的方式,现场教学经典唱段《双推磨》,青年学子在两位戏曲艺术家的精心指导下,现场“秀”出《双推磨》中“推”的身段,掀起校园戏曲观赏热潮。

  同时,青年学子还可以通过戏曲直播车、脸谱展、戏曲打卡拍照、青春留言板等形式,全方位体验戏曲之美,提升审美素养。“戏曲直播车”中,青年学子穿戴戏曲服饰表演戏曲唱段,切身体验“剧中人”的悲欢离合。在戏曲脸谱展中,青年学子可以零距离接触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以及黑脸的张飞,并了解脸谱的制作工艺。戏曲打卡和青春留言板等则以“网红”的方式掀起校园的“国风潮”,青年学子在趣味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因此,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不仅激发青年学子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而且更成功激活戏曲传承的新密码。

  以心向美,以美导真

  拓展高校美育新路径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综合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众多艺术形式,具备寓教于乐的育人功能,延续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审美理想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教育价值。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是高校戏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展高校美育新路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既有推陈出新的表演形式,又有善恶分明、彰显崇高的精神世界,彰显以情动人、以心向美、以美导真的美育特征。在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动荡的年代中被击垮,让我们切实感受到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命运沉浮,从而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昆剧《世说新语》中,谢安和郗超公私分明、深明大义,让我们感受到魏晋人物的真诚坦荡;在锡剧《刘胡兰》中,不满15岁的刘胡兰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坚定的信仰,使我们感受到豪壮孤绝的英雄风骨;在苏剧《太湖人家》中,自我觉醒的淑芳、舍身取义的陶英等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保卫家国的责任感和反抗侵略、压迫的不屈精神。在越剧《李清照》中,李清照忧国忧民、借词抗争,夫妻携手守护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千古女词人清雅坚毅的人格魅力和亘古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新时代语境下,戏曲不应成为被人遗忘的历史碎片,它应该在与当代青年的对话和交流中不断革新,在寓教于乐的高校美育中焕发生命力。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向善向美的戏曲精品,以真情实感和高尚道德感染青年人,帮助青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青年人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和善良人性,让他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文明视野,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蓝图破浪前行。

layer
快乐分享